內地以至國際知名企業紛紛研發無人駕駛系統,無人駕駛普及再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指日可待。作為炙手可熱的科技議題,無人駕駛今後如何影響工商發展以至日常生活?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有何挑戰和前景?
劉明:港無人系統可望後發先至
彭博慈善基金會於2017年10月發表的報告指出,全球已有53個城市積極透過業界測試、設立試點及調整政策等措施,致力實現無人駕駛。然而,作為國際大都會之一的香港卻榜上無名,到底香港在無人駕駛技術方面的發展情況怎樣,當中又面對哪些挑戰或機遇呢?
根據上述報告,全球現有35個城市,包括倫敦、三藩市、新加坡、台北及武漢在內,正帶頭試行測試無人車;至於另外18個城市,包括奧克蘭、洛杉磯、東京、巴西聖保羅等亦正探討發展無人車的可行性,並審視相關法規。至於香港,雖然暫時榜上無名,但相關業界及學術界早已開展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如去年10月,香港科技大學的師生團隊便研發出全港首部無人車,而該項目負責人、香港科技大學客座助理教授暨機器人與多感知實驗室主任劉明認為,香港在無人車方面的發展較遲起步,卻不乏有關技術,未來若能獲得政策配合和支援,相信有助加快無人車的發展步伐。
建立完整生態系統
劉明表示,香港在無人車的發展雖然不及其他主要城市,但它並非落後於技術、人才或基礎設施,而是欠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他解釋,要推動一種新事物除了需要發展相關技術外,還要依靠整體大環境的配合。“其他地區如美國、歐洲及鄰近的新加坡等,當地政府都會允許業界在一定範圍內進行路面測試,或建設一些封閉場景,包括內地也是採用同樣方法,建立無人車的測試區。”據他了解,內地正構思於2018年底前發出相關路面測試的認證,故從整體配套而言,其他地區在無人車的發展進程無疑是領先香港,但他重申,這只是起步上的優勢,並非無法趕上。
政策法規適時配合
談及相關配套的重要性時,劉明表示,數據乃建立無人駕駛系統(下稱“無人系統”)的重要元素,而這些數據往往具有“本地化”的特點,例如利用歐美道路收集得來的數據所建立的系統,未必適用於內地。“因為兩地的交通狀況有別,簡單如左行或右行、交通標誌的式樣已是不同,這會影響無人系統運作的決策結果,所以合適的數據非常重要。”
劉明補充,從技術層面而言,無人系統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即感知、決策、控制及任務規劃,其中感知和決策至為重要,因當中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故需要路面測試收集大量數據,讓系統能作出準確判斷。“因此,在技術層面以外,我們還要有合理的政策、法規,對相關的測試平台進行合理的監管和認證,容許業界進行測試,然後推進相關研究的進程。當然,過程中我們還要思考如何讓公眾接受無人系統這種技術。”
應用層面廣泛
除了所屬院校的研究外,劉明透露,本港部分院校或機構,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亦有進行無人系統的研究。“大家也希望盡快推出相關系統,所以在有關配套未完善前,部分機構和院校,包括我們也會在其他地方如內地,進行系統測試。”他強調,由於香港的道路規劃完善,每條道路的功能定義非常明確,加上港人的駕駛習慣良好,故無人系統非常適合香港使用。
“除了應用於無人車(私家車),無人系統還可應用於巴士、貨車,以及履帶輪無人車,就像本港快遞業便可利用這種車直接送貨到了客戶所屬的辦公樓層,故其應用層面十分廣泛。”
他相信,配合本港目前鼓勵創新的氛圍下,包括政府對技術和創新的扶持,能夠為無人系統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當然,我們亦要避免高估眼前及低估未來的重要性,所以着眼技術發展的同時,還要提高年青人的對技術、工程的嚮往,提升大眾對創新的重視,通過日積月累,整個無人系統的發展和應用相信會變得更快。”
潘志健:港自動駕駛商機待發掘
無人駕駛技術並非新鮮事,但隨着近年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科技快速發展,無人駕駛技術亦取得顯著突破,多個國家現正積極發展相關技術及產業標準。有汽車業人士預言,無人駕駛汽車在公路上行駛會於2030年以前普及。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副總經理潘志健指出,未來將掀起革命的是“高速”無人駕駛汽車,即行駛時速可達80公里以上,具備實時行車環境應變能力,能在公路上行駛的自動駕駛車輛。為實現真正“無人”的自動駕駛,全球汽車產業正朝着“智能化”和“網聯化”方向發展,讓道路上其他車輛、駕駛者、交通基建,以至雲端網絡等實時交換資訊及分析數據,懂得靈活操作及協調各種駕駛狀況,目標是實現“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的自動駕駛等級5 (見23頁SAE等級表),即毋須司機全天候自動駕駛。
明年可望突破技術限制
近年主要汽車製造商亦紛紛投入自動駕駛的技術競賽,當中電動車品牌Tesla已推出可達至等級4的自動駕駛系統。駕駛者開啟系統後,毋須操控,車輛即可在公路上行駛、轉換行車道、到達目的地更可自動泊車。特區政府經過長時間的審批過程,Tesla車主去年起亦已使用該系統,但規定只能在時速70公里以上的公路使用,並要求雙手不能離開軚盤。
現時在美國、日本和歐洲公路上測試的無人駕駛汽車,同樣不算是全自動的無人駕駛,仍須司機監控,可見無人駕駛汽車在城市街道上的自由行駛還存在困難。因為與高速公路相比,城市道路的不可預測性要大得多。
潘志健坦言,從技術層面看,世界各地的自動駕駛技術,現時幾乎全都受制於有限的網絡傳輸速度,但預料2019年開始普及超高速5G網絡,將容許大量數據以極高速傳輸至中央控制中心。至於另一技術“樽頸位”是影像處理能力,車上微型電腦需要實時處理大量圖像,由於圖像處理器的運算能力近年呈幾何級數增長,大幅提升系統反應及分析效能。
愈早測試對立法規管愈有利
技術問題有方法克服,但法規卻非業界所能獨力解決。潘志健表示,現時各國政府均缺乏無人駕駛汽車的相關法規,例如香港仍未批准無人車在公路上進行測試。不過,特區政府亦已意識到無人駕駛將是全球大趨勢,愈早開始進行測試,對未來無人駕駛的立法和制定規管措施愈有幫助。
生產力局去年8月聯同來自汽車及零部件、流動通訊、交通、數據分析及基礎建設等行業的20多間企業,組成“香港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聯盟”。“智能網聯汽車搭載不同的科技及設備,當中不少香港廠商已具備相關技術及能力,但由於欠缺一致的發展方向,故需要有行業組織發揮統籌作用,整合不同廠商的強項及優勢。”潘志健指,聯盟曾組織考察團往上海、重慶、深圳及美國等地考察,了解各地車廠的需要和各國政府的標準。
此外,聯盟現正計劃於今年在部分交通工具上安裝傳感器,以收集數據,同時計劃尋找合適場地進行技術測試。由於法規是自動駕駛普及的重要關鍵,生產力局亦將擔當溝通橋樑的角色。“2018年相信會是香港發展無人駕駛的突破點,令市民對無人車技術有更多認識,為將來‘入屋’作準備。”
商機遍各業有待發掘
潘志健強調,基於5G仍未正式應用,其實香港與海外國家的起步點相距不遠。“事實上,香港擁有整全的資訊及通訊產業供應鏈,極具優勢發展車聯網。而現時香港不少中小企廠商,已在自動駕駛的等級1及2擁有成熟技術,當大量汽車需要加裝相關聯網設備時,將會帶來龐大商機。”
傳統汽車業界可轉型發展車聯網技術,使業務得以持續運作,甚至令業務有創新發展。潘志健舉例,車廠或代理的維修部門可透過為車主免費加裝傳感器,在確保私隱安全的前提下,收集車輛運作的數據。“以往車主通常在機件發生問題時,才會到車行維修,但未來車行能掌握車輛的潛在問題,在發生故障前提醒車主更換零件,令維修服務由被動變為主動。”
他更強調,不只汽車業界可受惠,一些以往沒想過與汽車有關的行業,亦能從中找到新機遇,例如手機應用程式開發、傳感器基建設備、運用大數據新型車保等,這些都是潛在的新商機,值得本港不同行業及初創企業好好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