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意见书
2023年《施政报告》意见书

此意见书已於2023年8月18日提交予特区政府。


香港中华总商会
2023年《施政报告》意见书


当前,香港迎来「由治及兴」新阶段,疫后復常亦為本港工商经济及社会发展重新注入动力。「二十大」确立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方向,更进一步為香港提供稳定发展新机遇。然而,地缘政治局势变化、国际经贸与投资环境波动、人才短缺、消费模式转变等,均為本港经济復甦步伐添加隐忧,对营商环境、企业营运也带来挑战。


本会认為,新一份施政报告应為企业经营提供适切的财政与人力资源等政策支援,以应对经济復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数,并进一步优化香港与内地通关往来效率,有利彼此经济与社会民生各个环节更有效对接。当局亦要提出具针对性的「抢人才、育人才」措施,更要制订长远政策,聚焦如何抓紧国家「双循环」发展带来的庞大机遇,尤其用好香港「八大中心」功能定位与优势,积极推动香港深化参与粤港澳大湾区、RCEP、「一带一路」等区域合作建设,全方位增强香港各个环节的发展动能。
此外,新一份施政报告亦要在土地房屋、安老扶贫、青年发展等涉及社会民生的范畴积极投放资源,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让市民安居乐业、专心拓展事业,推动经济向前,全面提升香港整体竞争力,落实习主席对增强香港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的期盼。


短中期支援措施

1.    為中小企业提供弹性财务支援
面对外围环境波动、经济復苏缓慢、通胀及利率上升等压力,施政报告应考虑為中小企提供灵活的财政支援,舒缓在营运上可能遇到的财务负担:
(1)    考虑再度延长「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计划。
(2)    面对「请人难」的情况,不少公司只能聘用兼职人员,因而未能符合「中小企融资担保计画」下的「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申请条件,建议当局可再放宽及简化相关程序。
(3)    进一步优化「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因应不同担保產品,降低贷款利率或提供更多利息补贴,并考虑将相关担保计划恆常化,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和稳定支援;审批程序应尽量简化,除必要文件外,其他程序应尽量简化甚至省略,或容许先资助后补交。


2.    优化口岸通关便利化措施
随着香港与内地恢復全面通关,两地民眾经港深陆路口岸往来的旅游、商务、民生往来等活动已显着回升。特区政府宜积极跟内地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安排,就优化通关模式、促进人流物流更高效往来提供便利化政策措施。
2.1    取消「黑码」健康申报安排
现时,本港市民出入境内地仍须进行俗称「黑码」的健康申报,為过关带来不便,尤其对没有智能手机的长者,因无法获取「黑码」,需要填写表格,增加过关时间。即使市民拥有手机,遇上关口网络不稳、大批旅客同时上网等情况,亦会无法取得「黑码」,加上又要轮候健康码闸机,也拖慢通关流程。随着新冠疫情已受控,本会期望特区政府能与内地部门商讨,争取尽快取消「黑码」健康申报要求,有助缩短通关时间、提升效率,相互拉动消费和投资,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便利的跨境往来安排。
2.2    致力推行「两地一检」
现时,香港各口岸仍採用「两地两检」或「一地两检」出入境安排。本会建议可参考澳门青茂及横琴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新模式,让跨境往来人员只需要排队和插卡一次就可完成过关。当局宜与广东省政府探讨在港深两地现有的深圳湾、罗湖、落马洲、莲塘/香园围等口岸,改装和升级自动通关设备,实施「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新模式,并在重建的皇岗和沙头角口岸亦採用上述「两地一检」新模式,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促进日后北部都会区人员返深圳提供高效便利的跨境安排。
2.3    推动港深段高铁「地铁化」
广深港高铁自2018年开通以来,成為香港往返内地最快速的陆路跨境交通工具,更整体提高了大湾区城市之间人员跨境流动性。港铁公司与内地铁路单位成立了专责小组研究高铁「地铁化」可行性方案,并為往返香港西九龙站与福田站的乘客推出「灵活行」,提供更有弹性的改票安排。然而,乘客在「灵活行」安排下,仍需根据所购买车票的指定班次和座位预留充分时间候车,并要预留至少半个多小时办理出入境,这对本来从香港到深圳只需十几分鐘的车程,仍然要预先规划近整个鐘的时间,乘车体验感和便利度并没有实质性提升。
特区政府宜加快与内地相关部门商讨配合高铁「地铁化」安排,例如以香港到褔田、深圳北作為试点,取消班次购票限制,加密高铁班次,让乘客可以如乘地铁般随到随走,进一步真正提高香港与深圳段高铁使用效率和便捷度。


3.    多管齐下,留才招优
针对本港人才外流和多个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特区政府已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优化人才入境计划和补充劳工计划,惟入境优才留港或长期居留的比例仍然不高。本会建议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育和吸引政策。
(1)    以企业需求為导向,简化人才申请来港工作签证手续,放宽非本地学生的工作和入境限制,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选择落户香港就业和生活。
(2)    放宽大学非本地学生限额,扩大非本地生来源,并為高等教育界提供更多宿位,增强香港院校对优秀非本地学生的吸引力。
(3)    进一步推动大学校园国际化及香港教育產业多元化发展,培育具国际视的人才。
(4)    以未来北部都会区建设国际教育城為契机,鼓励国际知名大学来港设立分校,吸引来自内地、东南亚等地区的学生,并预留土地予本地大学建设第二校区或实验室,鼓励本地大学扩大招生规模。
(5)    在保障本地劳工基本权益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外劳配额,例如引入外部劳工和配额到北部都会区参与开发建设,以及将现时安老院舍输入护理员升级為恆常化政策。
(6)    制订长远及清晰的人口政策,从教育、產业发展等范畴进行人力资源具体规划。


巩固和提升香港產业发展优势

4.    强化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金融中心拥有作為中国离岸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双重优势。随着内地金融业逐渐开放,加上国际新形势变化,香港有必要重新审视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不断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4.1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因应「去美元化」的势头正在扩大,香港作為世界第叁大国际金融中心和最大的人民币离岸枢纽,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协助人民币国际化提速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1)    增加香港交易所双币交易的股票数量,让离岸人民币持有者有更多选择,减低兑换货币產生的交易成本和匯率风险。
(2)    积极与内地监管机构协商,允许内地居民通过沪港通和深港通,以人民币直接买卖双币港股,既增加港股交投量,也有助两地股价互动和对冲。
(3)    吸引「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来港上市,并以人民币掛牌交易,从而提升香港人民币交易平台国际化发展。
(4)    与内地市场探讨开通以人民币交易的贵金属等“期货通”,增加香港的人民币交易產品种类。
(5)    鼓励大湾区城市发债主体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不但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也有助降低大湾区机构发债主体的货币错配风险。
(6)    举办一年一度国际货币金融论坛,邀请国际政商界和学者探讨和推动世界货币多元化发展,以及相关的金融安全丶利益共用丶制度保障等。
4.2    打造绿色金融中心
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為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2019年发佈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了香港作為区内绿色金融中心的定位,為香港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香港可透过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產品、建立碳交易平台、推动可持续的专业服务,配合大湾区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    针对绿色技术发展初期的瓶颈问题,推出更多倾向於绿色技术的绿色证券、信贷保险服务和节能减排的投融资业务。
(2)    打造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碳交易中心和面向国际的碳市场香港碳交易平台。
(3)    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与低碳转型相关的专业服务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相关领域包括碳核算与数据披露、气候风险管理、低碳转型諮询、绿色建筑諮询、能源管理顾问、碳交易相关服务等。香港可凭藉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成熟的资本市场,将上述可持续发展专业服务,延伸至「一带一路」国家和更广大的国际市场。


5.    加速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
过去一年,创新科技及工业局一直大力推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并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為企业和高学歷人才提供直接资助,充份体现特区政府努力改变原有思维,探索和制定更主动的產业政策。国家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方向,多个创科范畴发展迅速。香港应充分考虑国家战略需要和自身发展潜力,在相关创科领域寻求更具体参与空间,全方位加强合作,积极融入国家创科发展大局。
5.1    制定系统性產业政策
香港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与医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也属於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產业。香港可以借助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投入和市场规模来壮大本地创科產业,既可协助国家加快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发展,也让香港创科发展事半功倍。
5.2    加强跨境数据合作,推动超算中心建设
2023年6月,特区政府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签署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对香港发展成国际数据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建议相关机构尽快落实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操作方案,具体措施包括:
(1)    以大湾区為先行先试平台,推动资料数据跨境流动,特别在生物科技、金融科技、人工智慧等领域,促进產业协同发展。
(2)    在数据有序便捷跨境操作方案上实现突破,打造大湾区内部高效、安全的数据要素流转、储存和使用的生态环境,以大湾区的数据内循环,带动国家在全球数字规则制定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3)    香港目前没有大型超算基础设施,限制了香港在產业链最前端的发展空间。去年财政预算案提出研究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建议特区政府尽快探讨向国家争取,在香港部署算力枢纽和超级计算中心,带动大湾区產业上下游投资,扩大协同效应,促进其他算力相关產业快速发展。
5.3    推动高校实验室资源互动
香港各大高校的实验室与海内外知名实验室,一直拥有广泛的人脉网络联繫,包括眾多专业领域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资源。当前,香港实验室的资源只能在香港内部运作,建议加强本港与内地大学实验室资源互动,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可考虑:
(1)    打通香港与内地高校的实验室资源,进行联合培养和人才交流。
(2)    推动香港与深圳高校合作,共同设立开放式实验室,不同於现有国家实验室体系,採取「港校发起、政府支持,面向国际」的模式。
(3)    為推进开放式实验室的人才流动,特区政府可以联同深圳市政府,允许深圳和国际的人才以持有短期签证的形式共同到香港工作。
5.4    吸引科技龙头企业进驻
香港作為一个城市经济体,创科要素的规模有限,仅靠本土业界难以培育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特区政府可探讨採取直接批地予大型科技企业的模式,集中在北部都会区引进大规模企业进驻,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產业集聚,有助增加大型科创企业进驻香港的诱因,提升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效率。


6.    优化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功能
在外围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本港外贸表现持续疲弱。面对环球经贸格局转变,香港进出口贸易功能亦需作出调整,以应对新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新一份施政报告宜在提升香港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提出具体支援。
6.1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随着横琴及海南逐步实施「封关」运作,商品进入相关地区将无需缴纳关税。特区政府宜积极探讨与横琴、海南等加强互动,制订深化合作政策,借助「零关税」等优势,吸引更多海内外商品与投资往来,并為开拓彼此商贸市场提供更多优惠,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琼港合作国际贸易平台。
面向未来,香港的贸易转型将进一步加速,特区政府亦要推出相关政策支援措施,打造香港从一个转口贸易中心逐步成為集各种贸易模式於一体的贸易营运和控制中心,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6.2    设计大湾区统一认证制度及检测标準
香港拥有歷史悠久的本地品质认证及安全标準,但在外地的知名度相对较弱。建议当局考虑推动设立以大湾区為试点的统一认证及检测标準,直接促进「内地 – 香港」及间接促进「内地 – 香港 – 海外」商品统一认证及流通需求,打造大湾区优质商品认证检测平台,协助国家出口商品提高產品品质,对接国际标準,為国内產品和国外买家搭建销售渠道。
6.3    善用香港採购和品牌溢价效应
香港的「软实力」如影视、娱乐文化输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他们均愿意付出部分溢价来购买香港品牌產品。疫情影响下,线上採购、跨境电商等新经济模式兴起,為產品销售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区政府宜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產品的覆盖种类,透过建立更广阔的採购渠道,强化香港作為东亚地区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推动商品经过香港企业加工、增值服务、採购的营运模式,借助香港品牌溢价效应,提高商品在国际的吸引力。
当局应善用线上、线下商贸平台,发挥香港作為亚洲展览之都优势,包括每年在港举办国际展览会,吸引相关行业买家访港採购,為出口商提供能接触全球优质买家的多管道平台,将香港打造成為跨国企业理想的全球推广合作伙伴。


7.    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香港拥有中西文化薈萃的优势和广泛的国际网络,亦具备世界级文化艺术设施,更长期积极举办世界级文化艺术盛事、与内地及海外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合作。特区政府应积极投放资源,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把香港作為展示世界先进文明的窗口,亦要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传递出去。
7.1    加快制定文创產业发展蓝图
2023年2月成立的「文化委员会」,负责制定文艺创意產业发展蓝图、鼓励私营市场参与推动文化艺术及创意產业发展的策略,以及推动香港与内地及海外文化艺术交流,实践成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愿景。
為加快本港文化艺术和创意產业发展蓝图的制定,做好未来发展定位,当局应设定优先发展领域,推动科技与艺术结合、开展数字媒体与文化活动交流等,例如打造适应电影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优化香港电影发展局辖下的资助计划,简化电影製作融资及资助计划的申请和审评流程,推动与内地电影界加强交流合作,协助香港电影製作跳出固有文化和思维,鼓励香港製片人结合香港视角,以不同声音讲好国家和香港发展故事。
7.2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香港是举办文化盛事的理想地,更是内地画廊和拍卖行推动文化艺术「走出去」的首站。香港应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具体措施如下:
(1)    针对不同游客主体,推出针对性的旅游產品,例如农历新年时推出华人旅游礼包、復活节和圣诞节时候推出符合西方游客群体的推广等。
(2)    透过社交平台和网站,採取东西方熟悉的表达方式进行旅游文化宣传推广,展现香港中西方文化交匯的特色。
(3)    与内地城市及澳门携手开拓更多不同类型的民间活动,并考虑与新加坡、韩国首尔等城市推动缔结「姊妹城市」,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7.3    完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机制
现时,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主要集中於艺团成员或知名、杰出文艺菁英,亦没有和海外文艺界建立制度化交流平台。建议当局可探讨:
(1)    与内地区域性或全国性文艺组织搭建友好合作交流机制,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创新。
(2)    牵头促进本地与海外文艺团体和机构接洽,让本地艺术家、艺团有机会在海外开展长期的巡迴表演/驻演,助力中华文化宣传。
7.4    联手举办文体盛事,打造大湾区文化新名片
举办国际文艺盛事有助吸引世界各地民眾到香港,更可深入解大湾区文化发展。建议当局可研究:
(1)    争取恆常举办大型国际性文艺节日或比赛,成為更多国际和内地知名文艺活动的其中一站。
(2)    跟内地和东南亚国家城市做好功能协调,定位香港為举办国际大型文艺盛事的城市,争取内地和东南亚地区的代表性文艺活动在港举办,藉此吸引世界各地文艺人士和观眾来港,滙聚多元文化。
(3)    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联手举办不同范畴的体育竞技赛事,例如与南沙合作举办环大湾区国际帆船赛,打造湾区城市群成為世界级文体活动集中地。


8.    强化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功能
香港是区内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之一,随着其他城市的航空业迅速发展,香港需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确保其在国际航空业中的地位。為进一步发展香港的航空业和促进互联互通,具体建议如下:
8.1    探讨开放航权策略
香港国际机场的第叁条跑道落成,将大大提升机场容量,是检讨航空政策的良好契机。建议政府检视目前航权开放程度,探讨应否进一步放宽航权限制,增加航班频率和航线,吸引更多国际航空公司进驻香港,促进旅游和货物转运,扩大机场航线网络,提高香港的经济竞争力。
8.2    推动大湾区跨境互联互通
香港作為航空货运枢纽,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特区政府可透过与广东省政府加强联繫,建立大湾区跨境关税同盟和简化海关程序等措施,推动区内货物往来便利化发展。当局亦可探讨以机场作為支撑点,进一步推广多式联运,包括机场–机场、高铁–机场、跨境巴士–机场等,通过过境旅客专用通道、高铁站办理登机及机场外行李托运等措施,鼓励内地和国际旅客选用香港国际机场服务。
8.3    推进航空城概念发展
香港国际机场拥有高度现代化和高效率营运等优势,能提供便捷的空中交通连接全球各地,且其物流支援配套相对完善。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承载能力强、周边商务及酒店设施逐步完善,可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展览活动。建议加强与旅游业合作,积极开拓香港机场周边的场地设施,吸引更多国际旅客和商务人士参加会议和展览,带动会展业发展,更可刺激旅游和消费產业增长。
8.4    促进与航空相关新兴產业发展
香港可支持航空相关的前沿尖端科技研发工作,并将科研成果融入内地航空產业链,带动内地航空製造业升级。建议可争取為中国南方的航空工程和製造业提供產业配套,包括研发、标準制定、数字化技术等领域。此外,可探讨鼓励无人机製造业、飞机租赁等周边行业发展,进一步扩大香港航空產业的覆盖面。


9.    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本会认為特区政府在新一份施政报告应推动香港迈向高增值海运商业服务发展,具体建议包括:
(1)    加大力度鼓励在港进行船舶买卖、租赁、保险、海事仲裁等服务,并给予相关税务优惠,藉此推动航运增值服务在港发展。
(2)    考虑设立独立政策局或部门,集中处理航运中心发展相关事宜。
(3)    积极研究与内地加强海事物流合作,尤其是深圳前海等加强合作,推动海事大学,培训海事人才。
(4)    与业界共同研究设立和推动航运相关指数发展。
(5)    进一步加强财政配套,建议特区政府投放更多财政资源,协助香港发展航运物流业务。
(6)    推动香港与珠叁角货柜码头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借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原则,与广东省商议选址共同筹建大湾区国际集装箱码头,為香港带来新经济增长点,带动区内航运服务有效发展。


10.    建设区域知识產权贸易中心
「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发展区域知识產权贸易中心。香港在知识產权领域发展起步早、高校研发能力强,更拥有健全体系和成熟的法律制度,能為发展知识產权贸易提供有利条件。香港可在以下方面支援知识產权贸易中心的建设:
(1)    建设知识產权成果交易和信息交流平台,让买卖双方更有效了解相关信息并加强交流与沟通。
(2)    构建大湾区知识產权衝突协调制度,应对香港与内地法律制度差异。
(3)    培育和壮大知识產权人才库,充分利用香港国际化商贸服务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交易中介服务队伍。
(4)    修订及更新与知识產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专利条例和商标条例等,以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11.    明确医疗產业发展政策
香港拥有优秀的医疗设施和专业医疗人才,可以进一步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并透过与内地医疗机构合作,提供更多医疗服务和交流机会。具体建议包括:
11.1    明确私营医疗的角色定位
(1)    区分公私营医疗功能,提供足够市场空间予私营医疗服务机构,促进公私营医疗服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素。
(2)    进一步完善私营医疗商业监管,例如价格透明度、医疗事故呈报等,以配合医疗服务商业化发展模式,促进私营医疗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保护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和品质。
11.2    规划长远医护人才与科技创新
(1)    规划长远的医护人才引入制度,持续向外拓宽医疗资源渠道,确保不会对本地公营医疗服务造成衝击。
(2)    适当有序地引入医护人才,增加医疗服务的供应,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与稳定性,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
(3)    推广医疗科技创新发展,透过引进及应用虚拟医疗、远程诊断等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医疗產业多元发展。


為社会民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12.    全方位解决土地房屋问题
解决土地房屋问题是促进社会民生稳定发展的关键,其中土地供应更与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本届政府推动「提速、提效、提量、提质」政策理念基础上,本会建议可探讨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检视沿用多年的土地政策,释放多土地加以利用,并建立土地储备,以应对社会及经济长远发展的土地需求。
(2)    考虑适度扩展包括交椅洲、龙鼓滩等填海规模,保障长远土地充足供应。
(3)    重新审视整个新界土地用途规划,成立专责部门负责制订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新界(包含大屿山)的土地用途,加快改划土地用途程序。
(4)    制定提升香港市民自置居所比率的指标,多管齐下增加在市民负担范围内的政府资助房屋供应,完善置业阶梯。


13.    完善青年培育与成长路径
特区政府去年公布香港首份《青年发展蓝图》,规划长期青年发展工作,协助青年人克服「四业」(即学业、就业、创业及置业)的困难。特区政府宜加强统筹及协调工作,将每一项措施贯彻落实,定期作出检讨并不断优化。
13.1    学业
(1)    加强资助基层青年参与实习交流,并加强职业教育,紓缓基层青年经济压力之餘,亦能提供多元化的技能培训,满足基层青年在不同行业发展的需求,增加向上流动机会。
(2)    成立教学资源对接平台,在校内增设创业课程或鼓励教育机构开设创新创意课程,激发青年创业的兴趣,以推广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3.2    就业
(1)    加强与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青年实习和见习机会,使其具备多元技能,在就业市场上脱颖而出。
(2)    為青年提供实习机会时,可扩大与内地省市的接洽,让拥有不同专长的青年可在内地不同城市寻找多方面的就业出路。
(3)    增加公营部门的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投身公共服务,為特区政府增加年轻的公共事务领导人才。
13.3    创业
(1)    扩大青年发展基金资助金额,设立青年创业基金,引入透明度高的积分制度,确保资金能够落实到真正有潜力和创意的青年创业项目中。
(2)    考虑到大量成功公司都是创始人在第二次或第叁次创业,基金设有「兜底」部分,给创业失败或经营不善的创业者「再来过」的动力。
(3)    建立青年创业支援平台,给予共享工作空间、孵化器、住房和公司退税、补贴等支援,并提供一站式资讯、諮询、法律服务、同儕交流支援服务,协助青年掌握创业技能和知识,拓阔青年赴内地发展机会。
(4)    联合各专上院校、商界举办创业比赛和交流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互动合作,激发更多青年创业热情及个人技能。
(5)    引入创业导师制度,给予创业者与商界有识之士更多接触和学习机会,并為青年提供创业所需支援。
13.4    置业
特区政府已扩展青年宿舍计划,惟至今仅有一千多个宿位提供申请,难以满足青年短期内的住房需求。此外,去年施政报告推出多项房屋计划,却没有专门针对青年而设的置业计划。本会建议:
(1)    增加青年宿舍供应量,并以青年的个人入息水平制定应缴付的租金,為无法负担高房价的青年提供居所。
(2)    考虑推出青年置业计划,参考现时青年的平均入息水平而制定优惠购房计划,确保青年能拥有自己的居所,令其在香港“生根”,安居乐业。
13.5    社区参与
特区政府的首份青年蓝图,针对对象年龄层广泛。為深入了解和有效支援不同年龄层青年的需要,本会建议:
(1)    成立官方青年平台,让青年能以正规渠道向政府表达意见,减少青年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维护社会安稳。
(2)    透过平台提供更多元的就业、创业资讯,方便在青年群体中传递官方信息,让青年主动参与。
(3)    借此平台让各方持份者更容易与从事各行业或领域的青年进行联繫,增进社会各界与年轻人的沟通和瞭解,协助青年拓宽发展方向。


14.    精準扶贫和安老政策
面对人口老化和基层贫穷等社会问题,本会建议新一份施政报告能制订更周详的扶贫安老政策和具体支援措施,具体包括:
(1)    為贫困儿童教育及其他相关开支提供更多援助,并加强儿童支援服务,及早介入儿童成长期间遇到的问题。
(2)    通过政、商、民合作,聚焦扶助来自弱势社群家庭(尤其是劏房户)的初中学生。让扶贫政策能针对不同弱势群组需要,发挥扶贫和脱贫效果。
(3)    加强商界及社福机构与受惠对象的「配对」,透过税务优惠,鼓励企业為基层人士提供就业机会及培训。
(4)    支援商界及社福机构聘用身体机能良好的退休人士,建立长者友善职场环境,鼓励长者助人自助。
(5)    加强与大湾区主要城市合作,推动在大湾区成立更多港式医院、护老设施,探讨兴建国际级医疗护理试验区,进一步便利北上居住养老的香港长者。
(6)    加强及完善安老配套,增拨资源加强支援安老院舍,完善规管措施,包括加强监管私营安老院舍。
(7)    提供更多财政诱因,鼓励子女与年长父母同住,并考虑於新建公共屋邨加建安老院舍,方便基层长者与家人在同一社区生活。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