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意见书
2024 - 25年度《财政预算案》意见书
《财政预算案》
意见书
2024 年 1 月
 

香港中华总商会

2024 2025 年度财政预算案

 

行政长官发表上任后第二份施政报告, 涵盖推进香港「 八大中心」发展、深化区域经贸合作等相关政策,在招商引资、引才育才等多方面提出针对性部署,亦為支援中小企、土地房屋、安老扶贫、青年发展等不同范畴推出多项具体措施。
 

本会认為, 新一份财政预算案要在平衡本港财政状况稳健发展的前提下,為促进香港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民生发展投放及有效调配公共资源, 才能有效落实施政报告提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
 

面对环球政经新格局变化, 预算案宜积极探讨开源节流方案, 并重点维护及优化提升香港的营商和投资环境,携手香港工商界做好对外宣传推广,加强吸引跨国企业和国际投资者在港经营与投资。
 

预算案亦要為「抢人才、留人才、育人才」制订全面财政支援部署, 同时加强推动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RCEP、「一带一路」等区域经贸合作建设, 让香港充份发挥「 内联外通」的重要桥樑功能。我们也期待预算案着力為优化金融、创科、以及艺术文化、医疗等產业领域发展投放资源, 刺激香港经济增长,為各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1.多管齐下做好开源节流

面对环球利率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等不确定性, 财政司司长预期 2023/24年度财政赤字将达 1 ,000 多亿元水平, 并预期新一年度仍未能转亏為盈。

本会认為, 过去几年政府开支大幅增长, 未来公共财政面对相当压力, 当局应恪守财政纪律和「量入為出、应使则使」的原则,严格控制政府开支增长。基於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本会建议可探讨透过推动公私营协作、发债、公共资產证券化、以及善用财政储备等途径,探讨增加政府收入,但同时也要管控好公共开支, 提升资源运用效率。
 

1.1推动公私营协作发展

政府目前有多项对香港长远发展具重要价值的大型工程项目, 包括北部都会区、交椅洲人工岛和多个公营房屋项目,涉及庞大开支,对政府财政构成一定压力。建议当局可探讨:

  1. 採用「公私营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Ownership, PPP), 减轻公共财政压力,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当局可参考 1970 年代兴建沙田第一城的经验,邀请私人发展商投标, 参与大型开发工程项目。土地规划由政府主导, 而私人发展商则负责填海工程, 所得土地大部分拨归政府, 餘下拨归负责填海的私人发展商作私人发展用途, 以作為其填海的成本回报。
  2. 成立跨部门小组, 专责推动及管理公私营合作事宜, 包括建立双向公私营合作平台, 提供更便利途径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私营合作项目。小组亦负责审批工作, 精简审批程序,并监督项目执行过程, 确保符合公共利益。

1.2扩大发债规模与涵盖范畴

目前,特区政府的未偿还债项持续处於低水平,远低於大部分先进经济体,建议当局积极研究发行政府债券,增加政府现金流,并促进本地债券市场发展。

 

  1. 特区政府自 2022 年发行首批绿色零售债券, 成為当时全球发行额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 并且推动普惠金融, 成效显着, 建议特区政府进一步扩大绿色债券计划的范畴, 涵盖更多可持续金融项目。
  2. 加快推动基础建设债券, 以更好管理大型基建的现金流需要。
  3. 推出更多不同种类的政府债券, 既有助本港债券市场进一步及持续发展,增加债券巿场的广度与深度, 促进债券二手市场交易, 使债券成為更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 完善香港金融体系。
  4. 加强相关人才培训, 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可持续金融、特色金融项目的资助培训计划, 并予以实习培训机会。

1.3推动公共资產证券化发展

特区政府可善用公共资產价值, 以基础设施 REITS 形式產生投资收益。基础设施 REITs 一般具有流动性较高、收益相对稳定、安全性较强等特点, 既能推动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市场化, 又有助拓宽资本投资渠道。建议当局可探讨:

  1. 以现有的隧道、收费公路為试点,发行基础设施 REITS,為政府带来收益。
  2. 对於公私营合作项目(PPP), 未来亦可考虑以 REITS 形式进行集资, 以為项目广泛筹集资金, 降低债务风险。

1.4善用财政储备

去年, 施政报告提出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究运用其管理的「大湾区投资基金」, 与广东省政府和其他机构合作, 共同设立基金, 投资於大湾区具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本会建议特区政府配合创科发展蓝图,推动新型工业化,积极探讨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合作建设及投资先进製造业產业园区,一方面完善 香港创科產业链, 另一方面為香港创造长远投资回报。

1.5做好开支管控

除要积极探讨开拓收入来源外, 当局也要恪守审慎理财的原则, 做好管控公共开支的工作。 建议特区政府可:

  1. 及时检讨及精简现有编制和程序,继续推行「资源效率优化计划」,促 使各政策局及部门节省经常开支。
  2.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透过政务电子化, 节省人手开支并提升效率。
  3. 就社会福利开支加强数据治理,推动「精準扶贫」,并加强打击各类滥用公共资源行為, 包括滥用公屋、乘车优惠等各种社会福利, 减少浪费公帑,使资源能用得其所。

 

2.提振香港营商与投资信心

香港作為国际最自由经济体, 受外围环境、地缘政局等影响较大, 新一份预算案必须着力支持及优化有助提振本港营商与投资环境的政策措施, 就提升本港国际形象、 稳定及加强本地和海内外投资者对香港经营与投资环境发展的信心给予政策支援。
 

2.1為提升营商吸引力创造条件

本港经济虽已从疫情恢復过来, 惟外围环境持续波动、通胀及利率等不明朗因素,令本港营商环境及企业营运充满不确定性。新一份预算案应积极推动有

 

助提升本港营商与投资环境吸引力的相关政策措施,并考虑进一步為业界、特别是中小企提供灵活的财政支援, 舒缓在营运上可能遇到的财务负担。

  1. 当前本港楼市已出现深度调整, 发展商亦不敢贸然投地, 影响政府库房收入。预算案必须认真研究全面撤销房地產交易印花税的相关楼市「辣招」,让本港楼市正常运作, 促进经济復苏, 重建市场信心。
  2. 探讨就加强股市流动性推出针对性部署, 包括进一步降低股市印花税、主动争取更多中东、东盟等地企业在港上市, 并要求金融管理局在外匯基金投资组合加大对优质港股的投资比例, 為股市注入更大动力和信心。
  3. 维持本港低税率的环境优势, 并透过适度宽减公司利得税、公司註册费、牌照费等各类政府收费, 為海内外企业选择在港经营投资提供诱因, 也有助减轻中小企业经营负担。
  4. 资助企业租金开支, 以实报实销方式向中小企提供租金补贴。政府亦可与私人业主协商, 以税务优惠方式為业主提供诱因, 為个别有需要的租户提供租金减免。政府物业亦可牵头减租, 冀在私人物业市场引起涟漪效应。
  5. 优化「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因应不同担保產品,降低贷款利率或提供更多利息补贴, 并将担保计划恆常化, 為中小企提供持续和稳定支援。
  6. 考虑再度延长「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的「预先批核还息不还本」安排,為面对财政压力的中小企提供更多弹性还款选项。
  7. 环境及生态局早前公佈延期实施垃圾徵费。当局在争取充足时间就执行细节向公眾进行清晰解说的同时, 更要大力推动源头减废, 例如提供适当资助予私人物业管理、商场、饮食及其他相关行业,添置自动回收箱、胶樽、厨餘回收机等设施, 并致力推动建立旧物捐赠流转机制, 全方位改变整体社会在处理垃圾的习惯与安排。

2.2支持工商界发挥「内联外通」功能

面对中美关係、地缘格局等变化, 香港的「超级联繫人」角色亦產生了微妙转变。本会认為,工商界可透过与内地和海外紧密的经贸联繫网络,以加强「经贸往来合作」做切入点, 做好宣传香港、对外讲好中国和香港故事的工作。期望特区政府在协助工商各业加强联繫、宣传和拓展海内外市场提供更广泛支援。

  1. 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会议展览及相关行业的财政支援, 推动举办更多大型盛事活动, 激活香港联通中外的国际地位。
  2. 為本港商会、工商专业团体及港商企业参与内地或海外商贸考察、外访、展览活动提供更多不同途径的财政资助。
  3. 為本港商会、工商专业团体及港商企业举办或参与论坛、座谈研讨、交流考察等相关活动提供专门资助计划, 包括资助本港商会代表、业界精英赴内地或海外参与演讲、宣传香港的相关活动, 也可涵盖资助业界邀请海内外嘉宾参与经贸交流活动, 助力促进本港与海内外工商经贸往来合作。
  4. 审视目前特区政府各项有关对外推广香港工商经贸与服务业发展的资助 计划, 探讨涵盖更多產业范畴及可获资助类别, 并研究进一步简化申请手续和行政程序, 提升审批效率。

 

3.优化人力资源配套

特区政府自 2022 年底推出一系列措施「抢人才」, 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及优化人才入境计划等, 截至 2023 年 9 月, 各项人才政策总共收到 16 万宗申请,反应良好。然而,香港生活成本高昂,影响了人才来港长期居留的意欲,加上人口老化、少子化等问题亦进一步削弱香港的竞争力。為维持和提升香港人力资源优势,当局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吸引人力资源的配套支援。
 

3.1善用「北都大学教育城」机遇

考虑来港年轻人才普遍重视其后代的教育及生活环境, 当局应支援他们的子女学习需要, 协助适应本地学习环境。建议当局可探讨:

  1. 善用「北都大学教育城」机遇, 规划兴建寄宿学校的硬件配套, 同时提供生活及教育补贴, 打造友好教育环境。
  2. 在北部都会区的「国际教育枢纽」中规划设立寄宿制的中小学, 同时提供各类国际课程, 既可满足本地家长需求, 也可為通过人才计划来港的家长提供子女入读国际学校的需要。
  3. 与中央有关部门进行协商, 争取适度开放中小学额予内地及海外学生, 在北部都会区预留部分土地给寄宿学校用途, 进一步丰富香港的教育环境,吸引更多优秀国际人才来港。

3.2全方位吸引专业人才

在吸引及留住人才方面, 当局可探讨:

  1. 设立专项基金, 為专业人才提供福利和津贴, 包括医疗保险、后代教育补助、生活津贴或租务扣税等优惠。
  2. 在资助发放方面, 可按工作年期及在港贡献, 调整奖励的金额及范围, 作為激励人才留港发展。
  3. 持续简化签证审批和续期的流程, 减少外来人才来港的成本和繁琐程序,使他们更容易在香港工作和居住。
  4. 考虑在内地及海外高等学院举办招聘会及讲座, 為准毕业生提供一站式服务, 增加人才来港的批核速度。
  5. 鉴於内地专才可匯出的人民币金额设有限制,建议与内地相关部门探讨推出措施放宽他们把资金匯到香港的限制,例如设立香港基础建设专项基金,容许内地专才投放资金於相关投资项目。

3.3推动特殊人才清单及审批安排

除针对专业人才的措施外, 特区政府也要进一步细化企业和人才引进的政策。建议当局:

  1. 推出有目标的特殊技能人才引进清单, 明确列出香港对特定领域人才的需求。对於符合需求的人才, 当局可提供行政、生活配套和财政诱因等鼓励措施, 包括简化工作签证审批程序、提供专属住房和生活配套、协助解决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2. 提供税收优惠、奖励金和生活资金、进修补助等财政诱因, 吸引有特殊技能的人才来港工作。

 

3.4进一步放寛外劳配额和限制

為解决香港人口老化和人才不足问题, 政府应进一步放宽外劳配额和限制:

  1. 将现有安老院舍输入外劳护理员的安排升级為恒常化政策, 长远增加护理和医疗人手储备,壮大香港护理照顾能力,也同时满足社会对看护的需求。
  2. 与相关行业协会和机构合作, 提供包括较迫切需求的护理、医疗技术和其他关键行业的培训和进修课程, 以提高本地人才的专业水平, 并加强与海外、内地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合作, 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4.加强参与区域合作建设

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 RCEP 及「一带一路」区域合作,是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支撑,也為香港带来庞大发展新机遇。香港作為国家最国际化和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在深化推进区域经贸合作建设可发挥关 键作用。
 

4.1进一步发挥海外投融资平台功能

香港具备丰富的结构化融资经验, 可作為区域市场投融资平台, 并提供更有竞争力且匹配多方需求的投资產品。 当局可探讨:

  1. 支持香港股票市场上建立「一带一路板块」,為主要投资於「一带一路」 的中国和国际企业建立新的融资管道, 并為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管道。
  2. 鼓励香港為包括「 一带一路」项目在内的绿色投资提供中长期融资管道,支持香港制定适合香港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準则, 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援项目设立环境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统计标準和评估体系。
  3. 鼓励香港通过开发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银团贷款及金融衍生品等避险和投资工具, 使「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可通过香港进行人民币融资,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国际化使用。

4.2发挥香港专业服务优势

香港拥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和仲裁制度, 可发挥在国际调解领域的独特优势, 為区域商贸往来提供适切的法律仲裁与调解支援服务。

  1. 建议香港推广法律尽职调查服务, 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法律尽职调查提供优质服务, 并提供专业的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 协助建立和完善海外业务风险管理。
  2. 加强解决争议服务, 如增加解决争议服务专才, 以及加强推广其他解决争议服务, 包括谈判、和解、调解、专家评估和专业判决等。
  3. 打造专门的「一带一路」仲裁服务, 协调香港和内地的仲裁机构和相关部门组建全新的「一带一路」仲裁机构, 共建一套通用的仲裁规则,并推动与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等机构加强与香港合作, 争取其在香港设立分支部门, 加强具体合作。
  4. 向国家争取支持香港成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评级及保险中心, 通过设计合理风险评级制度、制定高效的担保和保险机制,对包括「一带一路」 项目投资提供适切的风险管理服务。

 

5.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内涵

随着内地金融业逐渐开放, 加上国际形势迅速变化, 香港有必要在短期积极增强市场信心,并為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做长远规划,从优化金融发展局职能、强化离岸人民币中心发展、到引入不同地区新资金等不同范畴积极努力,為促进金融市场长远发展注入崭新动力。
 

5.1优化港股运营机制

香港必须优化港股运营机制, 确保市场维持正常操作、运作有序, 巩固香港作為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增强投资者信心。本会建议:

  1. 考虑利用外匯基金的一部分成立平稳基金, 以提供额外的流动性支援, 稳定市场情绪, 应对经济週期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
  2. 引入「市场庄家」制度, 為港股买卖双方, 提供更多交易机会, 改善市场流动性, 同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 增加市场活跃度。
  3. 进一步完善港股退市机制, 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机制, 提高市场信誉度和透明度之外, 也有助优化资源配置, 使港股释放出资金, 流向更有潜力和价值的上市企业, 提高香港股市的竞争力。
  4. 提升金融发展局的地位和职能, 改变金发局只停留在简单諮询工作的层面,透过增拨资源、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 加强其政策研究能力, 為香港金融 中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5.2强化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

香港作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在深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可发挥开键作用。本会建议:

  1. 丰富点心债市场多样性。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点心债市场, 规模激增, 但却缺乏长期的人民币债券选择。香港点心债市场应积极為发行人提供多种年期的发债选择,例如 5 年、10 年,甚至 30 年期限, 加强市场的吸引力。
  2. 积极发展全球离岸人民币债券回购业务。除发行点心债外, 香港可进一步吸引世界各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和更多持有中国债券的国家或地区央行, 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参与, 将其总量庞大且足够分散的人民币债券作為抵押品, 进行人民币拆借交易, 大大提高人民币的全球流动性。

5.3引入中东、东南亚等地区新资金并吸引企业落户

香港与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密切的经贸关係。香港可与相关地区加强联繫, 為区域合作注入发展新动能, 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关係。 建议当局:

  1. 进一步引入中东、东南亚等地区新资金和企业落户香港。
  2. 积极主动向大量持有人民币的中东国家推介人民币產品。随着越来越多中东国家开始增加人民币作為石油交易币种, 香港应积极推介其丰富的人民币投资產品和人民币外匯对冲工具等, 為持有人民币的中东投资人提供具吸引力的人民币投资產品, 和直接与人民币金融產品掛钩的人民币风险管理工具, 促成人民币石油交易和持有人民币的良性循环。
  3. 探讨把吸引人才计划, 与家族办公室税务优惠制度相互配合, 以吸引更多 家族办公室在港成立。当局可扩大税务优惠的投资资產类别涵盖至艺术品、酒类及虚拟资產等, 令家族办公室税务优惠制度更具竞争力, 有助提升香港国际资產管理中心的地位。

 

6.集中资源加快创新科技发展

特区政府已制定将北部都会区发展成為「国际创科新城」的总体愿景。 去年九月公佈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 更為促进港深两地创科发展合作注入全新动力。特区政府公佈《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 深度对接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规划,其中「创新科技地带」将与深圳河套科创园区產生协同效应, 成為创科发展的枢纽。
 

6.1推动「一区两园」制度优势

香港需要积极与深圳协同发展, 探索港深两园区合作新模式, 推动合作区发挥「一国两制」、「一区两园」制度优势, 构建国际创新人才港。本会建议:

  1. 加强管理体制协调, 降低两地由於体制不同產生的额外制度成本, 推动河套在体制机制上成為新时代「一国两制」新实践的示范区。
  2. 加强香港园区与深圳园区的规划和產业项目衔接, 一体化开展两个园区的双招双引工作。鼓励港深双方合作开展產业佈局, 引进大型龙头企业项目后可以跨园区落地, 共用发展机遇。优化在建设时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衔接, 推动双方在设施互联、服务共用、创新协作。
  3. 协同开展基础前沿和重点產业领域科研攻关, 吸引香港优势高效学科、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战略佈局的大型合作项目在河套「一区两园」共同落地, 打造高端人才团队。
  4. 扩大与深圳协同开发,构建以科创企业、科研机构為核心,以人才、土地、生活配套為基础, 以政策支援、组织建设、制度环境為支撑的创科城。

6.2加快在北部都会区建设

香港需要加快在北部都会区建设中试转化、科研成果產业化的集聚区, 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 本会建议:

  1. 由特区政府牵头, 在北部都会区佈局建设粤港澳国际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心, 匯聚两地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科技仲介服务单位、投融资机构等资源, 发挥好技术转移「介绍人」和「担保人」作用。
  2. 探索建立以產业為驱动、以企业需求為导向的知识產权技术转移机制, 使两地科创企业能共享香港高校的科创成果, 并通过创新机制, 在「一河两岸」、「一区两园」内有效将科创成果转化為实际应用。
  3. 设立港深联合实验室, 加强人才培育和交流合作,并将香港实验室资源与内地高校实验室资源互通。深圳与香港高校设立的开放实验室, 可採取由

「港校发起、深圳支持, 面向国际」模式, 并允许内地和国际人才以持有短期签证的形式共同在实验室工作, 促进人才交流和合作。

6.3促进科研要素高效流动

港深两地应促进科研物资、资金、 数据及人员等创新要素跨境高效流动,有关措施可率先於港深河套「一区两园」先行先试,并争取早日实现人员、车辆、货物、资金、数据、生物製品六项互通。另外, 也需加快在北部都会区建设中试转化、科研成果產业化集聚区, 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本会建议:

  1. 人员互通:建立完善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制度,让区内人 员可便捷跨境。
  2. 车辆互通: 允许区内科技企业的车辆利用福田保税区特殊通道往返深港。
  3. 货物互通: 考虑採取境内关外模式, 对香港货品免征关税。
  1. 资金互通: 针对性地在创投和科研资金领域出台便利化流动的支援政策。
  2. 数据互通: 加强跨境数据便利化流动, 啟动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 探索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等国际数据通信设施。
  3. 生物製品互通: 推动药品和生物样本、遗传物质等在区内实现跨境流动。

 

7.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拥有中西文化薈萃的优势和广泛的国际网络, 去年施政报告提及将推展《文艺创意產业发展蓝图》, 进一步為相关產业开拓发展新机遇。要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新一份预算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财政支援。
 

7.1推动文化艺术產业发展

  1. 整合现有及计划中的文化艺术盛事资源, 打造「全民艺术盛会」, 為海内外多元文化艺术提供展示舞台, 同时透过资助文艺比赛、社区文艺展览等形式, 鼓励全民参与文化艺术及创意活动, 培育本地文化发展生态。
  2. 加大科技资源投入, 创造高增值文艺產品和服务。政府应加大资源投放,例如鼓励业界通过虚拟实境等技术, 為观眾提供沉浸式艺术体验, 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科技相结合, 创造独特的艺术品和表演形式。
  3. 研究推动各类文化创意產品专利交易及保护, 鼓励创作者和企业进行专利申请, 并提供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支援, 确保知识產权保护的合法性, 促进文化创意產品交易和转让, 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
  4. 鼓励私营市场资金支持本地文化艺术及创意项目。通过提供税务优惠、创意產业基金和风险投资等方式鼓励私营部门投资文化艺术和创意项目,并建立专门的基金或机构, 提供资金支援和贷款服务。

7.2加强文体旅跨界别合作

  1. 积极与海内外城市合作开发文化旅游產品, 推动与内地区域性或全国性文艺组织搭建合作交流机制, 定期举办交流活动, 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创新。
  2. 联手大湾区城市举办文体盛事, 透过争取经常性地举办大型国际性文艺节日或比赛, 让香港成為更多内地和国际知名文艺活动的其中一站。
  3. 跟内地或东南亚国家城市做好区域功能协调, 引导内地或东南亚地区的代表性文艺活动在香港举办, 并藉此吸引世界各地的文艺人士和观眾来港,促进香港恆常滙聚多元文化, 巩固香港作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4. 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等地合作举办环大湾区国际帆船赛, 路线可选择途经港珠澳大桥、青马大桥等知名地标, 打造湾区城市群的世界级名片。其他体育赛事也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联手打造, 提供湾区文化旅游新体验。

 

8.明确医疗產业发展政策

香港拥有优秀的医疗设施和专业医疗人才, 更享有国际声誉和丰富经验,应充分发挥香港医疗优势,带动其他经济產业发展。当局应促进医疗產业发展,通过政策支援, 赋予私营医疗部门更强的经济角色。
 

8.1优化公私营医疗资源配置

加强公私营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确保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通过建立明确的规划和监管机制,确保公私营医疗机构能够在整体医疗服务体

 

系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医疗资源的投入与运用效率。当局可探讨设立转介机制,由公营医療系统直接向私营医療界别购买服务,资助市民使用私营医療服务,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补充现时的公营服务,让中產人士可用较低收费享用私立医 院服务, 减少輪候公营服务的人數。

8.2鼓励医疗科技创新和应用

支援医疗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品质。吸引内地龙头科技企业与本地研究团队合作,推动远端医疗、智慧诊断等医疗科技创新,并鼓励公共医疗体系参与对接需求和积极採购, 长远利用科技降低公共医疗支出。

8.3进一步完善私营医疗商业监管与规范

确保私营医疗机构的合规运营, 加强监管力度, 制定相应法规和準则, 以 保障病人权益和安全。建议投入足够资源建立和维护有效的监管机制,包括执法、监察和处罚措施, 以确保私营医疗机构的品质和服务符合标準。

8.4支援人才培育

公私营部门及社福机构均面临医疗基层人员不足问题。除输入外来劳工外,可為私营医疗机构提供补贴培训费用或设立专项基金,并支持高校开办辅助、护 理、康復等相关课程,以及為基础人员提供一定的进修学费资助,长期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医疗辅助人员。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