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0年6月
香港工业华丽转身

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工业曾经鼎盛一时,成為当时最大產业,对本港的GDP及就业贡献良多。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本港工厂纷纷北移,香港製造业亦不復当年。今年《财政预算案》提出20亿元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希望利用创新科技带动先进製造业发展,為香港工业来一个华丽转身。
 

 

黄克强:重新定义香港“工业”

近年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本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20亿港元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并向香港科技园公司(下称科技园公司)增拨20亿港元,将一幢位於元朗工业邨的旧厂房改建為“微电子中心”。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指出,科技园公司向来致力促进本港创科发展,并支持旗下的工业邨升级转型,吸引优秀生產企业进驻,配合本港再工业化的步伐。

 

“过往本港工业主要围绕製衣、穿胶花、玩具生產等行业。但随着香港社会不断进步,我们亦要向前看,并重新定义‘工业’二字。”现今新世代,黄克强认為,科技应用才是大潮流,因此“工业”的涵义应包括新兴產业如数码服务、数据中心等,从多方面利用先进製造推动“再工业化”。

 

叁个工业邨涵盖不同產业

现时科技园公司管理叁个工业邨,分别是1978年啟用的大埔工业邨、1980啟用的元朗工业邨及1994年啟用的将军澳工业邨,合共提供217公顷土地。截至2020年3月底,共有约130家公司、涉及超过150间生產企业在工业邨内营运,就业人数约28,000,整体出租率约九成。

 

黄克强介绍,工业邨的產业主要為食物及饮品、生物科技及製药、支援服务(例如飞机工程及维修、工程机械服务及维修、测试、检验及认证),以及资讯及电讯(如数据中心、海缆、卫星地控)。“当中大埔和元朗工业邨传统包袱较强,将军澳工业邨则较為先进,主要產业包括资讯及电讯、印刷及出版、广播等。”

 

朝七大方向挑选合作伙伴

為达到“再工业化”目标,特区政府与科技园公司於2015年修订工业邨政策,支持高增值及高科技產业发展。“工业邨不再批出土地,反而聚焦工业邨的升级转型,在内兴建高效能的多层工业大厦,出租予创科產业伙伴。如正在将军澳工业邨兴建的数据技术中心及先进製造业中心便预计分别於今年及2022年完成。”黄克强特别指出,先进製造业中心专门向企业提供灵活和低成本的生產设施,提供全面的运输、仓存、试作原型、小批量组装和无尘室空间等服务,透过先进的生產和检测流程,实现技术创新、高增值、小批量、定制的生產模式。

 

黄克强补充,以往土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以低成本租地予厂家,但今天“再工业化”讲求的是先进的產品、先进的生產方式,以及高科技人才。未来科技园挑选合作伙伴的準则会有所不同,将朝七大方向出发:生產科技含量產品、加入先进製造工艺、配合香港需要生產、结合创科研发元素、增加优质就业机会、带动香港工业產品及积极投资香港製造。

 

微电子中心冀重振电子业

為加强支援力度,推动电子、通讯產品、医疗器械、机械人技术等研发和生產,科技园公司刚获立法会财委会通过增拨20亿港元,将一幢位於元朗工业邨的旧厂房改建為“微电子中心”,配置製造微电子產品所需的专项设施,协助微电子產业在本地发展,并培育、吸引及挽留该行业的人才。微电子中心将配置高规格超净室、危险品贮存库和废料处理等专项设施;亦会提供共用配套设施如实验室、办公室等。

 

 

黄克强直言在香港建设微电子中心对整个电子业发展甚為重要。“其实早在30、40年前,本港电子业发展已非常蓬勃,拥有很多电子人才,直至近年才开始式微。但我们收到不少意见,显示业界製造商有意将生產需求转移至本港,尤其是微电子產业,仍有很多人希望留港从事前端研发的工作。”黄克强认為,本港的电子业具备优势,加上多间本地大学均有开办相关学科,希望能营造良好的產业生态环境,让人才得以发挥所长,并期望透过加强电子业发展,从而推动再工业化的进程。

 

 

黄锦辉:“再工业化”结合大湾区优势全速前行

拓展创新科技產业在全球乃大势所趋,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黄锦辉深信,本港為“再工业化”定立的发展方向实属正确,惟应将目光由香港转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力求与区内各擅胜场的城市结合,达致优势互补,料可令“再工业化”的推展更见事半功倍。

 

谈到“再工业化”,黄锦辉指不少人对其定义有所误解,以為只是鼓励港商将内地厂房及生產线搬回香港,“‘再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期间会因应社会条件、资源及政治经济情况的转变而重新调配社会资源,為工业发展重新定位。”

 

“近年可见当局推出不同措施推展‘再工业化’,包括拨地、向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的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20亿港元,以及成立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等,实行多管齐下。”但黄锦辉坦言,有关措施主要着重透过提供土地及资助,鼓励在内地设厂的港商重返香港,仍然未能紧扣发展创新科技產业的核心方向,让人觉得“再工业化”的定位不够清晰。

 

与大湾区城市优势互补

黄锦辉强调,当局及业界应将眼光放远,非只聚焦香港,在“再工业化”的进程中,考虑如何与大湾区结合,并因应“9+2”城市各自的定位,从中发掘能够发挥所长的角色。“置身数码化年代,传统上按需求而生產货品的供应链模式已不合时宜,并逐渐被需求链所取代。所谓需求链,即当买方有货品需求时才向生產商订货,并為买方提供量身订製的个性化服务,要配合这个新常态,业界可在大湾区内与精通不同领域的企业合作,专责处理需求链的各个阶段,便能满足客户所需。”

 

供应链一般分為生產、仓存、批发及零售四个阶段,黄锦辉进一步阐释,需求链则以满足市场或客户需求為目标,故往往需要加入创科环节,如透过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技术,分析客户喜好及要求,為他们设计合适產品。“本港业界可与大湾区内各具优势的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将生產、仓存、批发等不同阶段,安排在‘9+2’城市进行,互相配合,不但可加快生產速度,也有助减低成本。”

 

加强信息互动 準确调配资源

要充分利用大湾区的优势,黄锦辉认為,首要是达致“9+2”城市的讯息互通, 总匯区内每个站点的资讯,并在香港进行数据分析,以作出準确的资源调配。

 

“这些站点可广泛分佈於大湾区内不同城市,充分发挥每个城市的所长,其中知识產权及基础科研的部份可在香港进行,并利用大学资源作技术研究,再透过科学园或数码港,尝试将有关技术转化為產品,并考虑以大湾区这个庞大市场作试点,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具备创科优势的城市。”他续指,若这些研发成果在大湾区获得成功,下一步便可辐射至全国以至“一带一路”的市场。

 

推动研发成果落地

对於“再工业化”发展的中短期目标,黄锦辉表示,2015年成立的创新科技局為推动相关產业制定一系列政策,所订立的发展方向亦属正确,并投放大量资源,但公眾及业界始终对其效益成疑。“当局在中短期内应致力协助一些具潜力的本地自主研发及生產项目成功落地,让社会各界看到实质成果,由此也可為创科发展吸纳更多资金,再配合善用大湾区优势,令本港成為‘9+2’的核心,并於未来五至十年,放眼内地及‘一带一路’市场,务求能坐稳国家提供的顺风车,為推动‘再工业化’带来更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