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2年6月
疫後中医新出路

第五波疫情期间,不少中成药成為市民居家必备的抗疫灵药;不少不幸染疫的市民,亦仰赖中医来缓和后遗症。一场疫情,令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智慧大展异彩。不少专家均预料,经此一役,往后中医势将在本港医疗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卞兆祥:中西医协作治疗效果显着

第五波疫情爆发之初,公立医院床位一度异常紧张。為舒缓床位压力,政府於各区迅速建立了数间暂托中心,以接收轻症和康復中的新冠病人,其中啟德暂托中心更破天荒试行中西医协作治疗。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中医药发展)兼中医药学院临床部主任卞兆祥当时在啟德的第一线参与抗疫工作,至今记忆犹新。

 

“整个中心只花了约十天时间筹备,团队之间事前亦未曾合作,故供各方磨合的时间不多,可见挑战之大。中心共有1,200个床位,由浸会大学、东华叁院和基督教灵实协会分别负责营运,浸会大学负责经营400张床位,是香港史上首次由有中医参与管理如此多的床位,也是首度试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说是中医发展一大里程碑。”

 

中西医联手 一加一大於叁

当时中心同时有中西医团队驻场,双方又是如何合作?卞兆祥阐释,在接收病人后,会由中医或西医先看诊,并就病情作详细记录;其后中西医生之间会见意交流,就每位病人的独特情况,磋商最适切的治疗方案,务求做到一加一大於叁的治疗效果。而最初中西医之间,对彼此的诊症方法并未十分了解,但透过持续沟通,以及互相“上堂”讲课等形式,双方了解日渐加深,合作亦渐趋顺畅。

 

卞兆祥续指出,另一大挑战是当时中心接收的大多是65岁以上长者,不少本身患有长期病,因此在治疗新冠病情时,也需顾及其他疾病,并了解其正在服用何种药物,以免药物相冲。“中医讲究整体治疗,再加上与西医协作,不少病人出院后,发现其他疾病也有所好转。这次啟德的经验非常宝贵,相信对本港未来医疗发展也将带来啟发。”

 

亲歷中医发展20载

这次浸会大学获邀参与抗疫工作,其实并非偶然。浸会大学在本港中医发展上,是名副其实的先行者,早在1998年已推出全港首个中医学士学位课程,其后更成為本港的中医科研重镇。卞兆祥则於2001年加入浸大,20多年来可说见证了本港中医发展之路。

 

卞兆祥回忆,当初加入浸大后,首项工作便是带领中医学生到广州实习。皆因当时本港中医教育尚於草创阶段,回归前更全无政府资助的中医教育。其后浸会大学开创先河后,本港高等院校才陆续开办中医、中药学士甚至硕士课程,逐渐形成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回归后政府亦陆续增加对中医研究的拨款,大大促进中医、中药科研发展。

 

卞兆祥强调,中医的长远发展,首重人才培训,因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据统计,现时註册中医师约有10,553人,与西医14,000多人相比,并不显得逊色,侧面反映了中医的日益普及。我记得初来香港时,看中医的大多是公公婆婆,但近年看中医者,中青年人佔了一大半,这是十分显着的变化。”

 

中医角色备受重视

谈到本港中医发展的前景,卞兆祥坦言十分乐观,相信中医在香港医疗体系中的角色,将日益重要,其中原因有叁。首先,本港对中医有一定需求,因部分病人接受西医治疗后,效果未必最佳,会想转看中医。据早前政府统计,中医门诊大概处理了16%的门诊病人;其次,实际上部分疾病,中西医治疗有互补作用。例如中风患者,在復康过程中,利用中医的针灸,比起单纯物理治疗或西医药物,效果可能更佳;第叁,近年政府逐渐把中医加入公营医疗体系中,目前已在各区设立了18家中医诊所,而首家中医院也将在2025年成立。“政府对中医日益重视,透过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中医的发展必将愈发蓬勃;随着中医普及,不但中医中药业界受惠,我深信也是广大市民之福。”

 

 

 

 

李应生:大湾区整合 中医药发展新契机

中药中医深受市民欢迎

疫情期间,不少香港市民选择服用中药作為预防及治疗的药品,国家卫健委早前亦发佈了相关推荐的治疗方剂和药品“叁方叁药”,其中叁药即指“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及“血必清注射液”,前两者均有引进销售,广受市民的欢迎。

 

本会副会长、香港中医中药界联合总会会长李应生指出,第五波疫情以Omicron病毒為主,轻症患者较多,根据中医师的治疗经验,除上述两款中成药外,也可选用治疗外感的其他中药,包括银翘散、藿香正气片/丸、麻杏石甘汤等,市民应根据自身体质选用合适的中成药,并留意相关產品的说明书。

 

李应生续指出,市民感觉不适除了自行服用中成药治理外,在可行的情况下应选择求诊中医,经把脉诊症后,开出适当的中药剂服用。“疫情期间,很多团体提供了针对居家隔离新冠患者的中医诊疗服务,例如香港中医中药界联合总会举办的‘遥距中医诊疗计划’,為新冠患者提供视像电话诊症服务,并专人送上四天的中药颗粒,费用全免,在疫情期间為市民送上关怀和温暖。”

 

中医药未来担当更重要角色

香港疫情严峻,政府首度试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计划,两者互补优势,效果十分理想。李应生认為中西医各擅胜场,例如重症患者需要呼吸机等仪器辅助,又或一些长期病患者,需要定时服用西药控制病情;再者一些紧急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西医皆俱有优势。

 

他认為中西医二者可作综合性治疗,以西药舒缓症状、中药根治病源;病人危怠可由西医急救,情况稳定后,中西医可进行协作治疗。“中医和西医虽分属不同体系,但目标都是治好病人,减轻患者的不适,大家可分工协作,以达至最佳的效果。”

 

中医药在华人社会备受重视,但由於宣传未有普及,市民有时对中医中药应用不甚了解。但经歷疫情后,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增加,市民对中药的信心亦大增;加上本港第一间中医医院将在2025年落成,中医药在香港日后的医疗体系中应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大湾区整合 促进中医中药界发展

而随着大湾区加速整合,香港中医中药界亦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李应生指出,他作為港区人大代表,由2018年起每年两会之人大建议书中,均有提及让香港已经註册的中成药產品,透过一个特设的简易註册程序,便可进入大湾区先行先试销售,以及让本港的註册中医可於国内的医疗系统执业。

 

去年李应生的建议获得国家回应,公佈了大湾区内地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招聘香港中医师、以及简化香港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内地註册审批程序,实在為本港中医药界带来很大鼓舞。

 

李应生认為政府应趁此时机,為中医中药多作宣传,并在十八区增设中医药基层服务,同时应尽快把中医药纳入公营医疗体系。“中医药富含哲学智慧,透过加强和普及宣传教育,从小培养及认识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我深信将有效发挥香港中西文化匯聚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