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會長專欄
會長專欄 - 善用大灣區腹地發展優勢

蔡冠深博士 (第51屆會長) 2019年4月

 

大灣區擁有多重優勢,可作為本港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腹地,為青年人才帶來創業就業機會,支持本港經濟民生繼續向前發展。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台,大灣區成為今年“兩會”熱議的“高頻詞”之一,本人和各位港區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亦十分關注,並提出多項有關提案。當前香港經濟增長大致保持平穩,但土地短缺、產業單一等“痛點”仍未得到解決,對本港長遠發展造成制約。我們認為,大灣區擁有地域遼闊、產業鏈完整、市場龐大等多重優勢,可作為本港突破發展瓶頸的重要腹地,為青年人才帶來創業就業機會,支持本港經濟民生繼續向前發展。

 

灣區成港重要腹地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連續三年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總理李克強更表明,要落實灣區建設規劃,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兩會”已明確表達全面加快落實灣區規劃建設的重要訊息。可以預期,今年將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全速落實的關鍵之年。

 

事實上,大灣區是粵港澳進一步建立互利共贏合作關係的新嘗試,也可為港澳發展注入新動能。多年來,香港受惠於內地改革開放紅利,一直保持在金融、航運航空、專業服務等範疇的領先優勢,惟產業結構側重服務業,亦令本港經濟易受外圍波動影響,長遠不利保持國際競爭力。

 

近年,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發展多元產業,致力引領本港經濟進一步朝高增值方向轉型,為青年創造更多上游機會。香港要發展創新科技、智能生產等新興產業,始終面對本土市場有限及創業成本過高等限制。反觀大灣區人口接近七千萬,土地面積是香港五十多倍,不但有助企業以較低的租金及人手成本拓展業務據點,更可提供穩定的客貨源供應,支持本港產業擴容發展。

 

開拓創業就業空間

對不少港人特別是年輕人而言,他們尤其可善用國家利好政策,前赴大灣區建立事業階梯。現時內地已有不少措施便利港人到當地經商就業,早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更宣佈放寬個人所得稅的183天門檻計算方法、為境外高端人才提供稅負差額補貼、向港澳青年開放廣東省創業補貼扶助等多項政策,進一步支持本港透過大灣區平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此外,內地院校已為港澳畢業生簽發“就業協議書”及“就業報到證”,以便畢業後繼續留在當地工作,甚至投考大灣區事業單位的職位。相關便利措施將有助更多青年人才頻繁往來大灣區城市群,進行創業就業、投資研發或其他合作項目。

 

我們期望特區政府積極與內地有關部門磋商,研究將稅負差額補貼範圍擴展至更多專業行業、放寬市場准入條件、實行全面專業資格互認等安排,讓更多港人港商透過大灣區平台拓展事業。對於在灣區內工作的專業及科技人才,包括聘用的香港員工、外籍員工、擁有境外永久居民身份的員工、歸國留學人員等,均可享受稅後財政補貼,長遠更可考慮給予在灣區工作和生活的港澳人士享有投資、就業、創業、福利等國民待遇。

 

構建區域一體化生活圈

大灣區建設也可為社會民生發展帶來重大突破。隨着居民居住證出台及多個跨境基建項目開通,人流互動成本大幅降低,有助區內居民進一步擴闊區域生活空間,例如香港長者可選擇到廣東養老,享受當地較寬敞的居住環境和較低廉的物價水平。建議三地政府加強在社會保障、醫療護理、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合作,包括研究開放長者“醫療券”跨境使用、推動成立“港式醫院”及“港式學校”、以學券形式資助香港學生就讀指定院校等,攜手打造灣區共同生活圈。

 

此外,三地亦可考慮設立生態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共同制定生態環保標準、合作發展生態科技及綠色金融等,着力協調灣區生態資源利用及整體環境規劃,引領區域可持續發展。

 

長遠而言,香港與灣區其他城市進一步深化融合協作,將有利帶動區域經濟以至社會民生穩步向前。特區政府、工商企業及社會各界應積極用好香港的獨特優勢,把握灣區建設機遇,為本港整體發展開拓更廣闊的腹地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