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會長專欄
會長專欄 - 樂觀應對 共迎新機

袁武 先生 (第52屆會長) 2021年1月

 

香港應更好利用“一國兩制”優勢,重新定位,加快與內地融合,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推動本港經濟發展。

 

去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香港經濟亦經歷了近20年來最嚴峻考驗。隨着疫苗面世,疫情可望得到紓緩,有助環球經濟在新一年扭轉頹勢,特別是內地嚴控疫情有顯著成效,去年經濟已見快速反彈,預期今年內地經濟將進一步錄得增長,為香港經濟復甦帶來重要支持。

 

果斷措施應對疫情

受疫情打擊,本港經濟嚴重受挫,航空、旅遊、酒店業更成為重災區。特區政府去年推出多輪防疫抗疫基金,支援多個受疫情嚴重影響的行業和人士,惟疫情影響廣泛,收緊社交距離、關閉處所等措施可能持續一段時間,期望當局考慮推出第三期“保就業計劃”,緩解企業部分營運壓力,避免出現大量結業潮和裁員潮。

 

面對疫情反覆,特區政府必須以更大決心,採取果斷措施,包括投放更多財政資源,擴大在社區層面進行病毒檢測,增加社區檢測中心,以及強制個別高危群組如醫務人員、食肆員工、護理人員和有較多確診個案的大廈群組接受檢測,盡快斷絕傳播鏈,讓市民生活回復正常。唯有在本地疫情明顯受控,甚至達到“清零”目標後,各項促進經濟的支援措施才能發揮作用,並落實內地與香港健康碼互認互通安排,盡快恢復兩地人員跨境往來,為香港經濟活動帶來積極的提振作用。

 

事實上,今年經濟很大程度取決於環球及本地疫情發展。特區政府即將展開疫苗接種工作,期望當局能做好為市民接種的配套預備及宣傳工作,確保接種計劃順利進行。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應加強與內地互相配合防控疫情,善用內地抗疫經驗、豐富資源和制度優勢,擴大香港的病毒檢測和治療能力,同時加強培訓本地檢測人員,引入更多先進檢測技術和儀器,安排更多合適場地等,應對疫情可能出現的變化。

 

大灣區成發展關鍵

隨着疫苗開始在各地使用,相信疫情有望逐漸受控,加上不少國家將推出振興經濟方案,為今年全球經濟重回正軌燃起希望。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並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經濟未來發展帶來龐大新機遇。港商可配合特區政府的市場推廣計劃,包括貿發局即將推出的一站式“GoGBA”平台,積極拓展內銷業務。香港更可充分發揮國際貿易樞紐優勢,強化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中介角色,打造成為“雙循環”交匯點。

 

香港金融服務尤其可擴大在灣區城市的發展,推動特色金融產業,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樞紐地位。粵港雙方更應加強科創合作,把香港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能力與大灣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優勢緊密聯結起來,提升科技創新水平。

 

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和“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可為青年人帶來更多元化就業和創業機會。期望當局考慮進一步擴大對企業招聘青年的資助範圍,透過給予培訓資助和工資補貼,鼓勵企業招聘沒有工作經驗或專業技能較低的年輕人。

 

總括而言,預期疫情將繼續主導今年的經濟發展,而內地將繼續引領環球經濟復甦,香港應更好利用“一國兩制”優勢,重新定位,加快與內地融合,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服務國家所需,推動本港經濟邁向更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