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發展綠色經濟

在全球追求綠色經濟的潮流下,政府應重新確認環保除有極大的社會效益,本身亦是可促進本港經濟多元化的產業,並應加大投放資源。

 

經濟轉綠是大勢所趨

隨着冰川融解、氣溫上升等氣候變化跡象越趨明顯,全球越加意識到大家都有責任採用可持續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模式,以求在取得經濟增長的同時亦保護環境,以及紓緩氣候變化。換言之,即是要推行一般所指的“綠色經濟” 或“新氣候經濟”。香港作為一個先進的國際大都會,在這方面的進展又如何呢?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今年的預算案“可持續發展”的章節指出“提供宜居環境是改善民生、匯聚人才和確保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並承諾改善環境是政府的重點工作。我很贊成政府應有此承擔,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預算案好像把改善環境與經濟發展分割為兩個互不相干的部分,在其“發展經濟”下的“多元發展”章節中,都未有提及環保產業或綠色經濟。

 

即使我在議會內特別就預算案提出書面質詢,詢問政府過去三年在提倡及推動綠色經濟的支出及有關項目的內容,當局的答覆卻隻字未有提及具體的政策措施,而只是舉出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兩個宣傳活動項目。有關答覆的意思是否指過去三年當局並沒有任何提倡及推動綠色經濟的政策措施,亦完全沒有相關的支出及支出項目?我希望答案是否定的。

 

不應分割環保與產業

其實,政府近年並非沒有向綠色經濟投放資源。去年的預算案已宣佈會投放約300億元於廢物回收和處理的基建設施,當中包括快將成立的10億元“回收基金”,亦會推動綠色採購。可惜,今年已不見預算案有相類的大規模支援計劃。翻看文件,上一份把“環保”稱為“產業”的預算案講辭,已是三年前的2012-2013年度預算案。

 

曾幾何時,環保產業被視為本港六項優勢產業之一。早在200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已公佈“全球綠色新政”,建議全球加大投入綠色環境建設和研究,以帶動綠領就業,而特區政府亦作出了積極回應。曾司長在同年的預算案中便大談要發展綠色經濟,強調環保背後有無限商機,可創造就業和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並把推動電動車作為重點推動項目。

 

“優勢產業”惜發展不力

當時司長的想法是電動車輛的普及使用可刺激汽車零售業,亦可推動發展電動車的配套,包括充電設施等商機,並親自率領一個督導委員會來推動。但可惜本港的環保產業卻一直未有突破發展,過去五年佔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大約0.3%。而由於政府多年來推動的成效不彰,加上價錢、種類、充電設施不足及充電時間長等因素,本港使用電動車輛的普及情況仍然差強人意。數字顯示,現時全港只有約2,000輛電動車於路面行走,佔約70多萬輛領牌車輛中的不足0.3%。在政府車隊中亦只有226輛電動車,只佔3.5%。 

 

其實當局仍然視電動車輛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解決路邊空氣質素問題的關鍵對策之一,故環境局局長黃錦星都強調要鼓勵市民轉用電動車輛。但可惜當局的鼓勵招數只是沿用去年的舊板斧,即是延長豁免電動車首次登記稅至2017年,再加入數項零碎的新措施,包括限定只有低排放巴士才可在中環及銅鑼灣鬧市行駛,以及資助購買數十輛電動巴士作試驗行駛,仍然缺乏全盤的扶持措施及大刀闊斧的投入,令人憂慮對普及電動車方面幫助不大。

 

其實香港多年前已有首輛本地自主研發的電動車“My Car”面世,且已取得歐盟認證,打開歐洲市場。本地企業如此積極捕捉發展電動車帶來的商機,按道理正好切合曾司長當初的設想。問題是政府支援不足,結果有關企業因缺乏資金,已把品牌及技術售予美國公司。當年帶領研發的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最近與傳媒回顧這件事時亦坦言可惜,還強調香港有條件大力發展電動車,只是他們得到的研究資助金額跟所需相差十倍,不足以進行深入研究發展。

 

政府其實都有加強推動措施,可惜仍然力度不足。例如當局已決定在政府停車場安裝100個較快速的充電器以鼓勵使用電動車,但這是否已足夠推動電動車普及化呢?答案是顯而易見。最近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夥拍由企業研發的快速充電站,電動車最快只需充電20分鐘便能行駛150公里,更是現時內地與香港唯一取得全球最通行的國際標準認證的本地研發電動車充電系統。當局又有沒有支援計劃來協助充電配套設施不足這個電動車普及化的瓶頸位,兼且推動綠色經濟呢?

 

綠色可成經濟新引擎

總括而言,當綠色產業發展得越好,對環保便會越有幫助,兩者是相輔相成。我認為特區政府千萬不能把視野越收越窄,反之在全球追求綠色經濟的潮流下,應重新確認環保除有極大的社會效益,本身亦是可促進本港經濟多元化的產業,並應加大投放資源,特別是鼓勵環保業結合創新科技,發展其巨大潛力,以期把綠色經濟打造成本港經濟新引擎之一。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