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社會空轉難解“醫生荒”

正常的工程撥款、法案和政策的審議工作均告停滯不前。這些困局損害整體社會的利益,實令人可哀亦可怒。

 

近月議會內外都被“修例風波”鬧得疲憊不堪,立法會大樓一再被圍堵,已經影響議會運作。豈料反修例示威者竟然變本加厲,在7月1日香港回歸日暴力衝擊立法會,令立法會大樓歷史性地受到大規模破壞。我們建制派議員對當日暴徒種種違法、可恥暴行已經即時作出最嚴厲譴責。令人遺憾的是,在截稿時這場風波仍未見平息的勢頭。而立法會亦因為大樓嚴重受損,無法舉行會議,變相迫得本立法年度要提前休會,令正常的工程撥款、法案和政策的審議工作均告停滯不前。眼見這些困局損害整體社會的利益,實令人可哀亦可怒。

 

受到阻延的民生經濟事務,除了備受社會關注的來年度稅務寬減、元朗橫洲公營房屋計劃、“明日大嶼”計劃等,還有許多不容怠慢的重要政策議題:如曾被報章頭條報道,但在立法會大會議程上一再被押後,至今討論無期的輸入“外援”醫生安排。

 

民生事務慘遭荒廢

本港的醫療水準在國際名列前茅,但是醫療體系積存了不少問題,包括醫院及病床不足、醫護“人手荒”、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醫療服務追不上人口老化需求等,弄至“百病叢生”亦是不爭的事實。雖然當局亦開始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急起發展基層醫療服務、加快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就醫療人力作出前瞻性規劃等。但要取得理想成效,必須每個環節的進展適切地互相配合,缺一不可。例如預防性的基層醫療服務必須盡快發展以助減低住院需求,否則病床及醫院等硬件建設再多再快亦可能不敷應用;又例如即使當局加快完成了醫院及病床的硬件建設,但是醫護人手供應等軟件若追不上,亦是徒呼奈何。故此,我們對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

 

重要政策不容怠慢

事實上,本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已經演變成為一個迫切的民生問題。公眾有目共睹的是,公營醫院病人輪候看病的時間越拖越長,甚至因此延誤病情、醫護人員就頻呼做到“谷爆”。按照2017年《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的推算,明年本港大約短缺500名醫生,到2030年則大約短缺1,007名。從醫生與人口的比例來看,本港亦嚴重落後於其他先進地區:本港現時每1,000人有1.9名醫生,經合組織(OECD)有3.4名醫生,鄰近新加坡亦有2.9名醫生。有智庫推算若要追上新加坡,香港亦要增加3,000名醫生。更不要忘記,隨着粵港澳大灣區銳意打造成“健康灣區”,香港將有更多醫務機構及人員到珠三角九市發展,當局在人手推算時還需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這方面我在立法會亦已多次向當局提出質詢及提醒。培訓一位專科醫生每每需時十年八載,單靠本地培訓根本追不上人力需求。故此面對當前嚴峻的醫生人手短缺,適切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實為一個理性選擇,這亦是國際慣常的做法。但現在似乎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就是談到“外援”醫生這個議題就總是寸步難行,動輒被指是削弱專業自主或者分化業界,縱使在醫學界亦有聲音支持這個取向。

 

解醫生荒急需“外援”

就在今年4月醫務委員會討論四個有關豁免非本地培訓醫生實習期的方案,就竟然落得“四大皆空”,都不獲通過,引起社會嘩然,輿論幾乎一面倒指不能讓業界的保護主義凌駕了社會整體利益。幾經波折,到5月醫委會終於通過了一個新方案。籠統來說就是非本地培訓醫生只需要在指定機構工作滿三年並通過考試,便可豁免半年實習期,直接取得正式醫生牌照。表面上事件暫時沉寂下來,問題是連醫生業界都推斷新方案每年只可吸引三、數十名海外醫生回流,屬於“杯水車薪”,顯示這個得來不易的方案對大局根本是微不足道。那麼下一步我們應該怎樣走?何時可望有足夠的醫生人手?很可惜,這些問題至今仍然是沒有答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對於香港當前嚴峻、迫切的醫護人手荒,若果我們仍然繼續目前的蝸步,社會大眾將要付出非常沉重代價,因此決不能坐視不理。

 

其實立法會不同黨派對於這個議題都有密切跟進,無論大家倡議的解決方式為何,方向均是為了適切拆牆鬆綁,解除現行制度存的無理關卡和刁難,增加香港的醫生“外援”,亦可便利非本地培訓的港人子弟回流本港行醫。唯望議會可以盡快恢復正常運作,起碼要停止社會空轉,不要讓政治分歧影響重大的民生經濟課題。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