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政府應大力推動經濟多元化

香港應把握時機,推動經濟多元化,藉以改善民生及應對公共財政考驗。要促進多元化,既需提升傳統支柱產業,更要大力扶助新興產業。

 

行政長官發表任內第三份《2015年施政報告》,相對於首兩份《施政報告》,今年在房屋、扶貧安老助弱兩大範疇大舉投入資源,重點落墨,以“長遠房屋策略”逐步扭轉房屋供求失衡為民生措施的主軸,並配合重點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令逾71萬低收入家庭成員受惠,措施有助低下階層解決燃眉之急,回應市民最關切的訴求,凡此種種措施,都是很值得肯定的。

對於幾個爭議性較大的社會深層次問題,特首今年勇於行出一步,顯示了政府對社會長遠發展的決心及承擔,例如退休保障問題,特首已要求財政司司長預留500億元,下半年諮詢公眾;在醫療服務可持續性問題,更承諾就自願醫保建議方案諮詢結果,以立法形式落實計劃。

經濟是民生後盾

今年《施政報告》較令人失望的,是長遠經濟發展仍缺乏具體的政策重心,沒有清晰的藍圖。翻看關於經濟部分,除了複述現有措施和優勢外,卻無具體可行的政策建議,只是舊瓶舊酒,缺乏亮點,沒有顧及香港經濟轉型的急切需要。

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多項短、中、長期的民生措施,若沒有蓬勃的經濟和充實的庫房作後盾,恐怕只是空中樓閣。今天香港坐擁約7,800億元儲備,但是當局早已預警未來出現結構性財赤,許多傳統產業的優勢亦逐漸被競爭對手迎頭趕上,又缺乏新的經濟亮點,若仍然不積極進取,打破現有單一經濟結構的困局,便等同親手摧毀香港的長期繁榮安定。

把握時機促多元化

依照目前趨勢,香港引而為傲的金融、物流等傳統支柱產業,競爭優勢在未來十年內均會被取而代之,鄰近地區早已磨拳擦掌,大舉發展多元經濟,若政府不把握外圍經濟較疲弱的絕佳時機,重點出擊,走向多元化,加大力度推動較有優勢及潛力的新興產業,培育成本地經濟新亮點,香港恐怕只會原地踏步,無以為繼,國際地位和國家層面只會逐漸褪色。

發展經濟應對財政考驗

長遠而言,政府在公共財政將面臨重大考驗,無法回應社會發展及民意在福利訴求,更難以繼續改善民生。我過往多次強調,保持香港經濟長遠和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社會的長足發展,必須是民生和經濟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

只有加大力度發展經濟,推動多元化的經濟,不但要提升傳統支柱產業的發展,更要大力扶助新興產業發展,加快轉型步伐邁向高增值的知識型經濟,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增加向上流動的動力,才可以令百業興旺,創造更多中高層職位,讓青年人盡展所長。

金融業過分單一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是眾支柱產業之首,但本地的金融業優勢,主要建基於內地制度未完善及資本賬目未完全開放之上。香港偏重股票市場,其他市場如債券、定息產品及商品等業務發展十分遲緩,政府以發行少量i-bond來推動債券市場,發展效率成疑。本地的企業融資及新股發行,大部分聚焦內地市場,過分單一,對經濟增長貢獻有限。隨着亞太區財富不斷增長,對高端及多元化金融產品需求攀升,政府應把握機遇,扶助金融業開拓更多新興市場,做大做強。

香港金融發展局早前發表《金融服務業人力資源報告》指出,本地金融服務業僱員的語文水平、溝通及表達能力有待改善,私人銀行和保險業面臨嚴重人才短缺,建議當局全盤規劃,加強專業培訓,促進學術和業界合力解決金融業結構性問題,避免人才錯配。

投資移民有利香港

今年《施政報告》令金融業最感震撼的,是突然煞停實行了近12年的“投資移民計劃”,在全球爭相招攬外來投資,政府卻突然一刀切叫停,對香港經濟絕對弊大於利。這項計劃至今吸納投資總額累計逾2,100億元,對金融、地產和保險業發展都舉足輕重,附帶經濟效益亦相當龐大。若果為了吸引外來人才一下子煞停,應選擇將計劃優化及公布調整詳情,並非朝令夕改,令外界猜疑港府在推動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的決心,是否背道而馳。

助港商拓生產基地

《施政報告》全文2.45萬字,對傳統工業卻隻字不提,雖然工業早已非本地的支柱產業,但製造業就業人數仍佔本地總體就業人數約3%,當局對他們不應置之不理。近年隨着內地經濟改革、上調工資,以及實施新規勞動法等,港企在內地經營日益困難,不少已遷往成本較低的緬甸、柬埔寨等地,但他們卻面對文化不同、語言不同、政策不同等各種困難,港府協助他們爭取政策和稅務優惠,支援他們拓展這些新興產地和市場。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