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把握灣區機遇 與深圳多合作

香港與深圳是“雙城記”,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配合國家戰略佈局,運轉“內循環”和“雙循環”。香港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機遇,在貢獻國家之餘,亦能為本港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何樂而不為?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高度肯定深圳的發展成果,並給予深圳厚望,將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以形成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並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

 

該講話引發了對香港地位的猜想,部分人士解讀為中央想以深圳取代香港,甚至將香港作為深圳的衛星城,服務深圳。但香港和深圳並非直接競爭關係,而是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互利,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配合國家戰略佈局。在中美戰略競爭的新格局及經濟全球化倒退的情況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且成功轉型為科技中心的深圳,自然肩負着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責任,是“一國兩制”事業發展中優化社會主義制度的部分。香港無須過分擔心或妄自菲薄,“一國兩制”是基本國策,國家不會放棄香港。危中有機,香港萬萬不能故步自封,繼續蹉跎歲月吃老本,而應認清自身優勢,確立進步空間,將眼光放長,將眼界放寬,把握住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機遇,加強與深圳的互利合作。

 

發揮香港獨特優勢

在“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港,在中國對外開放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百年來建立的與國際接軌普通法法統、金融市場制度與人才儲備,使香港勝任人民幣離岸中心,並且最有條件爭取成為數字人民幣跨境先行實驗地,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橋頭堡。作為引入外資的窗口,自2009年以來十餘年,中國六至七成的外資均經由香港,香港發揮着“內外雙循環”中外循環的重要作用。除協助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之外,香港亦可引入資金幫助深圳的高新科技公司集資,形成資金鏈。

 

粵港澳大灣區內擁有兩種制度、三個司法管轄區,發展的關鍵在於規則與機制的銜接。特區政府表明正在研究“港資港法港仲裁”的可行性,即在大灣區的港資企業可選用香港法律作為民商事合同的適用法律,並在香港就合同爭議等進行仲裁。若能成功落實,無疑將吸引更多企業在大灣區投資,促進大灣區的蓬勃發展。香港亦能進一步鞏固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地位。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機遇

在提升空間方面,香港應積極融入國家“十四五”的發展全局,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歷史機遇,加強與深圳的互利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成熟度最高的灣區,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條件。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已達到11.6萬億人民幣,較2018年增長6.7%,經濟總量已與東京灣、紐約灣、三藩市灣區旗鼓相當。隨着灣區內交通網絡的完善和機制的銜接,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將愈加互聯互通,發展前景廣闊。香港與大灣區內各城市攜手深度合作、錯位協調發展,建設好河套港深創新合作區,不僅有利於實現香港經濟的多元化和產業的升級轉型,更能將大灣區的餅做大,使9加2大於11。

 

香港作為高度依賴外部因素的經濟體,需要與周邊經濟體的有機結合,在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進程中,香港的固有優勢產業,例如金融業、物流業、專業服務業和創意產業等,在作出貢獻的同時,亦可共享灣區發展成果。若香港繼續自拖後腿、不珍惜大灣區的新機遇,只會“蘇州過後無艇搭”,最終被邊緣化,淪為二流城市。

 

青年發展 重中之重

目前,香港有50萬人移居內地,25萬港人在內地工作,另有約16,200名香港學生在內地高等院校就讀。每年教育局提供約十萬個交流名額,供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獲一次到內地交流的機會。然而,大部分香港青年人對內地認識有偏差,對祖國有抗拒。青年人是社會的未來,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包括國歌及國家安全教育工作,實在刻不容緩。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語言和文化相近,利用好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增進青年間交流和交往,有利於增強祖國的向心力。香港的年輕人亦應將眼光放遠一點,利用自己的專長,在灣區內創造一新天地。

 

香港與深圳是“雙城記”,共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配合國家戰略佈局,運轉“內循環”和“雙循環”。香港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新機遇,在貢獻國家之餘,亦能為本港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動力,何樂而不為?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