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解決房屋問題以穩根基

土地房屋政策是每年《施政報告》的固定焦點政策範疇,需以魄力和新思維尋求突破。

 

土地奠定經濟發展基礎,而房屋決定民生和民心向背。土地供應和房屋問題是香港最嚴峻的問題,香港人多地少,長期受土地短缺困擾,亟待解決。土地房屋政策是每年《施政報告》的固定焦點政策範疇,需以魄力和新思維尋求突破。

 

居住乃民生之本

香港居住環境擠迫,人均居住面積約為161呎,為世界最小。近年來,“納米樓”在高房價下興起,逾20萬戶劏房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僅為56.5呎。基層不僅越住越細,輪候公屋時間亦越來越長,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由過去三年的目標變為現時需等待5.6年。中產亦不見輕鬆,私樓樓價與市民收入長期脫節,置業艱難,遑論安居樂業。

 

為解決基層住房問題,政府於2018年公佈將未來公營、私營房屋的落成比例由6:4調整為7:3。在長期供應方面,今年是政府制定《長遠房屋策略》以來首次達標,彰顯了政府的決心。目前已覓地330公頃,足以興建31.6萬個公營單位,超過2021/22至2030/31年落成30.1萬個公營房屋的目標。成績相當值得肯定,但上述單位大多來自新發展區及改劃土地,可謂是過往覓地的階段性收成公告,而非額外覓得的新地。

 

覓地不易 仍須堅持

未來的工作不僅要落實該階段性覓地成果,通過新成立的項目促進辦事處和擴大職能後的精簡發展管制督導小組,加快改劃和審批,設定具體目標和效率時間表,使“生地”盡快變為“熟地”;並且對於新界棕地和未有發展計劃的私人土地,《收回土地條例》仍有發揮空間。即使可能面臨重重困難,耗時長久,政府都不應放棄,以聚少成多,彌補居住需求,完善置業階梯。

 

在短期供應方面,上述330公頃“遠水難救近火”,政府亦承認公屋輪候時間需五年後才有大的改善。為解燃眉之急,破格與酒店業商討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是新冠疫情下的雙贏。而對於向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申請者發放現金津貼,在經濟下行的狀況下,應加快落實,而非待至2021年7月。

 

此外,今次《施政報告》在私營房屋上,着墨甚少,僅包含研究“劏房”租務管制。面對未來五年私樓落成量將出現的斷崖式下跌,年均供應僅1.6萬伙的局面,政府未能提出針對性措施。雖然小蠔灣項目一半將劃作為私樓,提供約一萬個單位,但項目推行約需15至20年,香港中短期私樓供求將繼續失衡。期望當局可檢視活化工廈相關政策,包括探討工廈轉化為私樓的可行性,並鼓勵業主申請把有關工廈改為住宅用途,紓緩社會對房屋的需要。

 

發展基於土地供應

根據估算,本港人口在2041年達到頂峰後,將呈下降趨勢,但隨着家庭戶數上升、人口老齡化及樓宇不斷老化,增長的居住面積需求、安老社服以及重置空間均須以充足的土地為支撐。而且,除居住用途之外,土地供應不足儼然已成為扼住香港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的最大瓶頸,不僅推高了租金及營商成本,亦不利於吸引海外企業及人才來港發展,嚴重削弱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受新冠疫情影響,中環甲級寫字樓空置率升至6.8%,達15年新高,各區吉舖湧現。政府撤銷非住宅物業的雙倍從價印花稅的措施有利於活化商舖供應,利便企業套現,應付因經濟下行而出現的財政問題,緩減疫情對本港經濟及商業活動的衝擊。

 

雖然空置率上升,中環寫字樓的租金仍常年雄踞全球首位,香港亦蟬聯外派僱員生活費全球最高的城市。土地制約着香港各行各業的發展,阻礙經濟多元化,政府須因應經濟發展的需求,盡早籌謀擬定香港中長期用地規劃,並作好交通基建的配套。

 

明日大嶼具戰略意義

2018年推出的“明日大嶼願景”,不單能解決香港長期土地不足問題,更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供適切據點。作為潛在的第三個商業核心區,並以公私營7:3比例提供40萬個住宅單位,明日大嶼有利於理順經濟、社會和民生發展,具戰略意義。2020年12月初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5.5億元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研究,包含明日大嶼第一階段建設交椅洲人工島的工程、財務方案和環境影響評估,以及運輸基礎設施研究。可謂終於踏出了第一步,期望3年半的研究能夠為是否進行明日大嶼提供客觀、科學的依據,在融資方面,公私營合作的具體模式能夠確保公眾利益。

 

填海造陸亦是新加坡、深圳、澳門經濟升級和轉型的策略性政策。為擺脫經濟周期影響,政府必須未雨綢繆,持續造地,確保土地供應,為香港未來經濟多元化發展奠定基礎。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