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香港與內地融合是機遇

香港與內地交往日益頻繁,經濟趨於融合,但文化及價值觀的差異引起兩地矛盾。事實上,回歸以來中央給予香港巨大支持,更推出不少措施振興香港經濟。而香港長期為國家改革開放作出貢獻,從中亦拓闊了自己的經濟腹地。未來香港應發揮優勢,配合內地改革,尋找當中的新機遇。

 

自回歸以來,香港跟內地的交往與經濟關係日益頻繁。但與此同時,隨着兩地互動增加,加上文化及價值觀上極大的差距,香港卻充斥着一種抵制內地的負面情緒。香港與內地矛盾箇中因由錯綜複雜,平心而論,香港與內地的意見不一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特區政府作為兩地溝通橋樑,最重要的工作是加強兩地聯繫合作溝通,緩解融合中的陣痛,使兩地關係健康發展。

自香港經歷殖民地時代開始,兩地社會的文化發展經已走上不同的道路。香港特區政府是根據國家憲法和中央人民政府授權,按照《基本法》規定而實施的政治體制,社會及經濟運作均依法而行,保留“九七”前各種不變的關係,而香港與內地經濟一體化更是不可逆轉的大勢所趨。

中央助香港渡難關

回歸以來,中央政府一直嚴格堅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政策,更從未在香港抽取任何經濟利益。相反,中央政府每每在香港遭遇危難之時,及時出手鼎力相助,協助香港渡過難關,給予巨大的支持。

中國崛起勢頭凌厲,大批內地人來港購物、置業、就業、讀書等,港人擔心被搶去飯碗及各種核心價值,演變成具體的負面情感。最近,不滿情緒及宣洩途徑更有惡化跡象,一些強調本土主義的社會行為亦逐漸湧現,情況令人擔憂。

內地不斷推出惠港措施

自從開放改革以來,內地經濟高速發展,反觀香港經濟多年來在科技及創意文化上先天不足,在經濟全球化和內地改革開放的衝擊下無法達致產業升級轉型,難以走出“去工業化”的死胡同,香港對中國經濟貢獻的重要性已今非昔比。幸好內地推出一系列的惠港措施如CEPA及泛珠區域發展等,幫助香港尋獲自救的重要出路。

CEPA作為中央惠港的重要措施之一,實施10年來,不論是在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方面均加速本港企業拓展內地市場。截至2013年底,內地已對香港採取403項開放措施,對港服務貿易開放部門達149個,佔世貿組織160個服務貿易部門分類的93.1%,不但服務貿易受惠於內地,粵港兩地貨物貿易進出口也增長了超過10倍,累計關稅優惠更高達約40億元人民幣。CEPA的誕生,造就了香港從轉口貿易為主導角色轉型至服務貿易的重新定位,正正反映內地對香港的重要性。

在金融服務業方面,特別是在2004年CEPA的生效和2007年離岸人民幣業務的開展期間,內地市場已成為香港金融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數據顯示,在證券市場方面,2013年內地主板市場的成交量和市值分別佔香港股票市場總量的53%和39%,成為最主要的市場參與者,地位舉足輕重。

剛剛出台的“滬港通”互聯通,更讓香港的金融業延伸至遍地商機的內地市場,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亦為人民幣國際化邁出更重要的一步,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促進兩地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在旅遊業方面,內地居民赴港旅客人數從1997年至2013年已增長超過15倍,當中自2004年CEPA的實施更擴大了“個人遊”旅客的增長,人數年均增長率接近24%。而香港旅遊業附加值佔香港GDP的比重亦從2.6%上升到4.4%,從事旅遊業的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也逐漸增加,從3.4%上升到6.2%。雖然單單旅遊業對於GDP的貢獻率十分有限,但對於帶動其他相關行業如餐飲、海陸空運、會議展覽等的產業發展實在不容忽視。

在國家改革中尋找機遇

歸根究底,香港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經濟發展總不能獨善其身,加上一國兩制根深蒂固,共榮共損已成不爭的事實。歷史證明,香港作為內地聯繫世界的橋頭堡,發揮“走出去”與“引進來”的作用,為國家改革開放貢獻不少,自身亦從中拓闊了腹地,獲益良多。 中央已明確表示“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未來潛力無可限量,無論是在專業服務業發展,還是人民幣離岸中心等建設,都為兩地經濟合作擴闊了通道,更為香港提供千載難逢的新機遇。

下一步,我們必須探討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跟上內地改革轉型的發展步伐,尋求新定位,並進一步爭取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從經濟帶領到社會民生領域合作的全面升級,令香港安定繁榮。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