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推動創新科技 鼓勵工業多元發展

 

近年世界工廠版圖在慢慢洗牌,連自80年代起海外代工的美國工業,也紛紛鮭魚返鄉。隨着內地生產成本急速攀升、內地工資與鄰近地區差距逐漸收窄、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再加上內地對工業生產的環保規限大增,“中國製造”的低工資、低成本的優勢逐漸消減,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紅利也消失。

特地到內地設廠分一杯羮的香港企業,早已警覺到要另謀出路,或把生產線遷到其他內陸省市,或到東南亞、中東及非洲設廠。不少工業界朋友近年的關注熱點,在於工業回流香港的優劣所在。

以香港現時的各項優勢及政府提供的配套,本文提出一個願景:工業回流香港是否真有巨大優勢?能否切合今時今日的實況?

回顧香港經濟發展,80年代香港工業蓬勃發展,居四小龍之首,不過90年代中,香港漸漸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工業總會的數據顯示,1979年到1996年內地引進的外商有6成是來自香港,在顛峰時期港商製造企業在珠三角的數目多達40多萬家。現時港商在珠三角的企業只有約7萬家。

傳統工業已轉型

時至今日,傳統工業今非昔比,上一代工業家年事已高,加入退休行列,中層管理早已轉行,下層亦紛紛轉投零售及飲食行業,香港早已擺脫低端、勞工密集及加工出口等生產模式,勞動力密集的年代早已一去不返。

傳統工業生產模式在香港早已人面全非,現時香港在多門傳統產業中,紡織製衣、鐘表、玩具及電子產品等,在國際市場上佔據前列位置。雖然這些產業的生產線大部分已遷離香港,設廠在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但大部分企業的總部仍然駐留本港,從事監控產品研發和設計、資金籌集、產品銷售及開拓新市場等活動,構成香港經濟其中的重要部分。

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是不可逆轉,在商言商,香港工業要鞏固和提升競爭力, “香港製造”的產品必須迎合的時代巨輪的挑戰,與時俱進,靈活應變。

內地工業回流本港,我認為並不適用於整個工業界。

開闢工業用地

一直以來,土地與人力資源都是妨礙工業回流的兩個重要因素,工業要與本港部分現有產業競爭土地與人力資源,工業回流覓地設廠,實在談何容易?

現時不少工業用地或工廈已改作其他用途,部分更閒置逾年,不少工廈被改作產品陳列室、設計及商貿辦公室,甚至被其他非工業生產入侵,淪為酒窖、迷你倉、樂隊練歌房、唱片錄音室、青年培訓中心以至非法劏房。

I解決工業發展在土地及人手方面的制約,政府實在是責無旁貸。為了積極推動工業發展,當局必須制訂明確及長遠的工業政策及支援措施,推動和支援傳統產業升級轉型,解決工業用地的制約,開闢更多工業用地。

現時香港擁有三個工業邨,政府應加速研究籌建第四個工業邨,善用邊境禁區土地和適當開闢大嶼山土地,把珠三角生產基地及香港運輸物流中心連繫起來,建立促進更有效的工業樞紐發展。

解決多個行業人才荒

從政府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及不少坊間的調查研究,都一再預示香港勞動力正面對嚴重人力短缺問題,鬧“人才荒”不僅在某些行業出現,長期以來,以建造、護理、零售、餐飲等的人手緊絀最為嚴重惡劣。

政府應多管齊下,釋放更多勞動力,制訂更多實用的職業培訓課程,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這些行業。此外,為應付高增值新興產業的研發及生產用地需求,政府更須集結、吸引更多海外及內地的高端企業及專門人才來港工作。

走高增值路線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本地工業界必須認清本身的優勢所在,朝向高增值方向進發,憑藉香港的各種優勢,包括健全的知識產權保護、產品質量、安全簽證及發展品牌。因此,本地工業界應注入更多創新和科研的動力,自動化、加強科研、設計創新、品質監控、安全保證及產品特色,尤其努力發展及提升品牌,善用香港的國際商貿網絡和市場營銷等固有的優勢,推動升級轉型,提升工業產品增值,不但於華人地區有叫座力,成為內地市場品質保證,更有優勢及實力衝出香港及內地,銳意拓展更多海外市場。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