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財政預算案土地房屋政策

政府應事不避難,兼顧公平,精準回應市民住宅需求及經濟發展用地需要。

 

根據去年十月發佈的《香港2030+》,到2048年,香港將欠缺約3,000公頃土地。雖然報告書中政府表明計算上明日大嶼的交椅洲人工島、北部都會區以及其他可供地項目,有信心滿足香港中長期土地發展需要,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可能面臨兩個問題:一、3,000公頃的土地短缺,估得是否準確、保守?二、已納入的可供地項目有機會因可行性或其他原因而未能落實。為了香港社會經濟、民生的整體發展,政府應拿出政治勇氣和決心解決土地供應問題,這也是切實解決這個香港深層次矛盾的最大單一因素。

 

建立土地儲備制度 善用市場實現雙贏

《財政預算案》回應《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的願景和明日大嶼計劃,預留1,000億元成立專款,以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內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項目進程,並表明會探討不同模式及融資方案推動明日大嶼。兩項土地規劃歷時長久,規模宏大,在加快政府主導的大型項目之外,政府應善用市場的力量,“兩條腿走路”實現雙贏,並將土地發展與產業配套相結合,作好職住平衡的工作。此外,香港須以長遠、宏觀的目光與思維建立土地儲備制度,允許土地用途因應社會需求變化而彈性調節。此方面可參考新加坡的“白色地段”規劃工具,把未有長遠用途的政府土地,包括填海新地、新發展區土地和閑置土地等,先進行平整並統一劃定為“白色地段”,作為土地儲備而毋須預先設定用途,以配合未來不可預見的發展需要。

 

採取多管齊下策略 加快土地房屋供應

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滿足未來十年的需要,但當中只有約三分一單位預計在首五年落成,供應“頭輕尾重”,並且北部都會區要花上20年時間構建,對於殷切期待“上樓”的基層劏房戶而言,遠水救不了近火。就此,政府應盡快完成預算案中涵蓋的精簡與發展相關法定程序的修例工作,並督促房委會在政府進行“造地”程序時,率先進行部分前期籌建工作,打破制度僵化,真正做到急市民所急。另外,政府亦應探討加快舊區重建步伐、發展農地及棕地,並在可行的情況下增加地積比率倍數,作為短期措施,多管齊下紓解房屋供求失衡的死結,破解社會深層次矛盾。

 

制定住宅物業政策必須兼顧公平原則

預算案亦提出了多項與住宅物業有關的新措施,例如改革差餉制度、住宅租金扣稅、放寬按揭保險等。事實上,去年預算案已提出要檢討差餉制度,具體的改革方案今年終於出台,主要有兩大重點:一是限制業主只可申請一個住宅物業的差餉寬減;二是改變劃一住宅差餉稅率為租值5%,引入三級累進制,以體現“能者多付”的原則。

 

稅務是再分配公共財政的其中一項工具,我認為上述改革方向正確,能令制度更切合公平的理念。雖然坊間有人批評,差餉累進的劃線定於應課差餉租值超過55萬元,而這些被歸類為豪宅的物業只佔整體私人住宅物業2%,門檻似乎有過高之嫌,但疫情重創經濟,如果引入更大幅度調整差餉制度的措施,或對中產帶來額外負擔。無庸置疑,“能者多付”的理念是要讓收入愈高、愈能負擔的人付出更多,冀紓解貧富差距懸殊,但如何定義“能者”、累進劃線是否需要調整,日後仍值得政府和社會各界探討。

 

另一方面,政府現有為業主提供“居所貸款利息扣稅”,但沒有為租樓人士提供扣稅優惠。預算案首度推出住宅租金扣稅,並打算長期推行這項政策,相信對不少租樓人士而言是一大喜訊。不過,我必須提醒政府做要好監管工作,以防有人“鑽空子”。

 

政策是否能落地關鍵在於執行力。我希望政府能夠事不避難,兼顧公平原則,以開放性思維精準回應市民住宅需求和經濟發展用地需要,真正令市民安居樂業,攜手共創未來。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