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切實扶助新產業茁壯成長

今年全球的政治、經濟局勢複雜多變,必須居安思危,切實扶助新產業茁壯成長。

 

行政長官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一如既往、毫不鬆懈地為本港社會積極籌謀,提出多達180多項新的政策措施建議,也呈現了這屆政府近四年以來在各方面施政的努力,例如在安老扶貧、覓地建屋及醫療方面。然而,今年全球的政治、經濟局勢複雜多變,必須居安思危,切實扶助新產業茁壯成長。

 

偏重“硬實力”投放

今年施政報告有關創新科技的內容甚為豐富,只可惜過於偏重“硬實力”的投放,忽略了“軟實力”。例如加強了投資創科產業的硬件,敲定落馬洲河套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大型計劃、科學園旁邊興建“創新斗室”,向在科學園的創科人員出租工作空間與宿舍,又在蓮塘和香園圍口岸附近預留大面積用地以供發展,都是值得歡迎的措施。

 

相對來說,支援創科產業的“軟實力”就顯得不足夠。首先,現有法律未能追上不停蛻變的創科新型商業模式,限制了創科產業的發展,仍然未能得到政府足夠重視。例如近期幾家用戶眾多的國際創科企業,包括網絡召車服務(Uber)、出租住宿民宿服務(Airbnb)這類“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都因為本地法規的問題,以致在香港的發展遇到阻滯。

 

《版權法》重提無期

知識產權對於保護創新科技成果亦十分重要,是不可或缺的“軟實力”。去年因立法會拉布而致使《版權法》修訂被腰斬,至今未見政府提到何時會再度闖關,不幸地給予外界的訊息就是“修例無期”。本港完善的法律制度、具國際視野的專業服務都是既有的“軟件”優勢,但如果要追上國際趨勢發展創科產業,就必須處理好新產業與舊有商業模式之間的矛盾,掃除“軟實力”現存的這些弱點。

 

施政報告沒有針對性措施促進本港的創新投放,以及加強政府政策支援,亦令人失望。創科局成立後,創科氛圍確實有所提升,亦吸引了如瑞典的卡羅琳醫學院和麻省理工的創新中心等權威性機構在港設立分支,但無改本港創科投放不足的困境。目前,本港科研資金連同私人投入僅佔GDP的0.7%,政府投入只佔0.4%。比較之下,遠遜於以色列的4.4%、韓國的4.1%,以及鄰近的新加坡和台灣都有約2%,亦遠比一般發達國家及地區的3%資源投放量為低。

 

展魄力制定政策藍圖

特區政府應該見賢思齊,拿出魄力制定對科研發展的整體政策藍圖,增加社會投放,包括鼓勵企業投放更多科研資源,同時為科技發展行業提供稅務優惠,讓行業在研發、人員培訓及購買高科技設備的開支都可以獲得稅務扣減;政府亦可考慮為從事科研的初創企業設立免稅期及降低利得稅率,讓創科聚焦發展例如機械人、醫療科技、智慧城市等本港具有發展優勢和潛力的範疇,令到科研成果能成功商品化或發展成為香港品牌。

 

針對本港過往多年忽略培養理、工研發人才,窒礙創科產業發展的弊病,政府必須痛定思痛,致力優化教育政策和在社會上促成崇尚創新科研的風氣。

 

現時,香港八大高校每年只培訓幾百名工程及科技研究生,連理科研究生只是一千多人,且畢業後不一定從事科研行業。據2014年統計資料顯示,香港科研人員總數只有2.6萬人,以本地人口比例計,較經合組織國家為低。

 

激發年青人創科熱情

如果政府想鼓勵更多年青人投身科研創新,就要為他們從小培養濃厚的興趣,包括應考慮把STEM學科(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由編程教育納入必修課程,在中小學課程上全方位加強。我建議可借鏡美國經驗,邀請美國太空總署定期與學校合作,讓學生從小接觸各式各樣的天文知識,認識火箭的構造和相關的科學原理,不單讓學生感到造火箭和上太空並非遙不可及,更重要是加深他們對科學的夢想和興趣。其實,中總自2009年起,每年獨家贊助“少年太空人體驗營”,讓本港中學生遠赴北京及酒泉的航天基地,接受航天員日常訓練及學習航天科技知識。對於中學生,政府可與科技龍頭企業合作提供STEM教育資源,灌輸科研行業的相關知識,激發他們將來投身創科行業的熱情。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