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9年5月
集思廣益抓緊大灣區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推動灣區深化融合的起點,要發揮灣區城市的錯位發展優勢,粵港澳必須共同努力、集思廣益,探討如何促進城市和產業之間的有效合作,落實《規劃綱要》的原則和發展目標。

 

(左起)陳茂波、葉貞琴、吳海恩

 

陳茂波:協同發展打造一流灣區

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躋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環球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引擎。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國際合作的關係變化多端。在如此新時代、新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更顯得及時和重要。

 

他認為,大灣區存在“一國兩制”、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既是限制,也是優勢,若能大膽創新,定能闖出新路。近年香港致力培育創科產業,大灣區發展既能發揮香港固有優勢,亦可借助區內兄弟城市的科技產業優勢,以及參與國家重點科研專案。同時,大灣區亦為創意文化產業和青年人創業提供廣闊平台。他強調,通過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推動經濟協同發展,大灣區將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

 

葉貞琴:舉全省之力與港澳共建大灣區

粵港發展休戚與共,香港在國際金融、航運、貿易等方面,不僅持續有力地支持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在市場管理、科技研發、商業網絡以及城市管理等方面亦堪成廣東改革開放的借鑒。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指出,粵港澳一直緊密攜手,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合作,為大灣區建設的良好開局奠定堅實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已經進入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港澳在國家發展大局當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廣東又是全國經濟大省,大灣區建設進一步將港澳所長和廣東所能有機結合。廣東已經出台了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三年行動計劃,將舉全省之力,與港澳一道推進大灣區的建設,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的城市群。

 

吳海恩:加強與區內兄弟城市合作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下,澳門將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澳門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副局長吳海恩認為澳門作為大灣區建設發展的中心城區之一,可善用獨特的制度優勢、區位優勢、經濟優勢和社會人文優勢,賦予澳門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時代使命,發揮多元文化長期共融的特色,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旅遊。

 

澳門正致力參與大灣區建設,如在橫琴建設粵澳合作產業園區,在江門探討設立科技發展中心及文化教育基地,在南沙探討建設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等,在經貿旅遊、交通基建、文化交流等與區內兄弟城市加強合作。

 

王振民(左), 曹達華(右)

 

王振民:大灣區體現互利共贏的哲學

像紐約、三藩市與東京等地,灣區發展與合作已非新鮮事。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民認為港澳不僅擔當超級聯繫人,更應與廣東省九市共同成為外國人的家園,讓外國人可以世世代代在此安家立命、成家立業,發揮9+2城市的優勢。

 

他引述孔子所言“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指要達成理想,亦要協助身邊的人達成理想,就是所謂互利共贏的哲學。大灣區概念亦應同此理,謀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地理上,粵港澳大灣區自古有之,但是從未真正整合、協同發展。目前國際經濟形勢動盪難測,要進一步發掘潛力,灣區9+2必須結合發展,發揮整體優勢。

 

根據綱要,港澳既是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又是交通物流樞紐。港澳的參與發揮重要作用,如在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提供借鏡;建設大灣區的國際朋友圈;在發展創新科技上充分利用港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優勢。

 

與世界其他著名灣區相比,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系”等特點,這意味大灣區的建設必然遇到困難,必須破除思想障礙,不斷推動理想創新和制度創新,並堅持以法治原則處理一切問題。他續指,在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綱要的過程中,三地政府須就各個合作事項簽訂單獨協議,並按照各自的法律程序立法或修改法例,當中港澳根據《基本法》擁有立法權,但廣東省卻沒有。他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將相關立法權授予廣東省,方便三地政府落實合作事項協議。

 

曹達華:三地多溝通 建設多方面

綜觀世界三大灣區的發展路徑,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曹達華認為它們的共通點是持續推進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綱要亦明確提出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構建國家創新發展新高地。他續指,基於制度規則的差異,大灣區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要素流動有欠暢通,應逐步打破壁壘屏障,推動三地的規則、制度、機制的聯通、貫通、融通。

 

曹達華認為灣區建設將從八方面推進,包括推動科技創新合作,建立廣深港澳科創走廊,以深港合作創新帶動先行先試;致力推動“兩制”規則銜接,消減生產流通不暢帶來的高成本;致力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如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及新口岸等,促進大灣區一體化;致力推動產業合作;共同打造優質生態環境;共同促進高水平開放;共建重要國際和合作平台;促進民生合作。

 

他續指,港澳服務業已非常發達,珠三角城市已初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兩者結合為大灣區打造完備的產業體系,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作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抓住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機遇,並擔當“一帶一路”重要支撐區,聯手“走出去”,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

 

 

對談交流共拓灣區機遇

(左起)盧德華、劉濤、霍啟剛、馮國經、蔡冠深、王振民、龔永德、侯鋒及杜蘭。

 

論壇設有對談環節,邀請粵港澳不同界別的企業精英、專家學者,以大灣區規劃綱要為基礎作深度交流。

 

馮國經:香港積極扮演全球供應鏈協調者

改革開放40年來,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認為,珠三角概念已成為全國、全球其中一個參考發展模式,不少跨國公司熟知珠三角,當前大灣區發展正是珠三角下一輪的革新。他指出,全球供應鏈已走向數碼化,大灣區正是目前推動數碼化新經濟最具潛力的地方,預計廣州、深圳、東莞將成為全球數碼化供應鏈的起點,並衍生與香港的嶄新合作機遇,可望與整個大灣區功能結合,效益拓展及至全球。

 

基於中美貿易戰等眾多外在因素,世界各國都在發掘供應鏈的原產地。馮國經表示,大量內地的中小企沿“一帶一路”走出去,香港作為全球供應鏈的協調者角色在此過程中可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此外,近年香港銳意發展創科產業,馮國經指出,香港的科研水平達世界級,惟產業化未如理想,關鍵在於欠缺本地市場,而大灣區正好為香港提供一個龐大的市場,若彼此配合得宜,香港科研產業可望更上一層樓,對有志於科技、創新發展的香港年青人來說,跨境發展能為他們提供上流機會,亦促進社會經濟進步。

 

曹達華:大灣區建設突破發展瓶頸

廣東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經濟總量連續30年位居全國首位,但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曹達華指出,廣東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協調,區域發展差距較大,期望透過大灣區建設實現高品質發展,如港澳強於科研,可與廣東的完備產業體系結合,構建現代化科技產業體系。

 

目前基於制度差異,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要素流動有欠暢通,曹達華認為未來應逐步打破壁壘屏障,推動三地規則、制度、機制的聯通、貫通、融通。他表示,港澳服務業發達,珠三角城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兩者結合可為大灣區打造完備的產業體系。

 

龔永德:內地減稅利投入大灣區發展

相對港澳,不少人以為內地稅務成本較高。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高級顧問龔永德提到,近日國家推出達兩萬億元的減稅措施,當中涉及企業所得稅、利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多個範疇,惠及多個階層,更令進入大灣區城市經營的稅務成本降低。針對青年創業者,若每月收入不足10萬人民幣,更可免去增值稅,大大減少初創企業家的負擔。鼓勵人才方面,港澳的高端人才前往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工作,則可獲政府補貼,只需繳交來源地的稅額。

 

龔永德指出,整個大灣區的專業服務業較內地以至其他亞洲城市都具備優勢,目前香港、深圳、廣州等多個城市都在爭取更多“一帶一路”項目,雖然彼此可以並行出海,但如雙方合作,則可讓自身優勢更明顯。他期望未來大灣區可攜手合作,做大“經濟餅”,達至共贏。

 

霍啟剛:商界助年青人融入大灣區發展

大灣區發展對年青人而言屬難得機遇,但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剛認為,年青人畢竟不如商界般緊貼國家發展形勢,因此在推動年青人融入大灣區機遇首要是向他們明確闡述、解其疑問。他續指,大部分年青人對大灣區抱持正面觀念,卻依然欠缺前往就業、創業、居住的動力,原因正正在於他們不理解。

 

霍啟剛強調,切忌令大灣區發展淪為口號式宣傳,而應讓年青人從中感受到參與感與獲得感。他鼓勵商界為年青人搭台搭梯,提供機會,讓彼此共同享受國家給予香港的機遇。舉例說,年青人創業需要人脈網路和市場認知,因此他正策劃組織更多以創業為主題的交流團。他強調,只要大家改變心態,共用優厚資源,營造一種“家”的歸屬感,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的發展大有可為。

 

侯鋒:香港水環境治理大有可為

大灣區各城市在高度發展的同時,污染亦與日俱增,環保成為亟待解決之問題。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侯鋒表示,2017年大灣區的總污水排放量便高達100億立方,這些污水必須治理得宜,否則將衍生食品安全等多重問題。恰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水的問題就是綠色發展和大灣區高品質發展相結合。

 

侯鋒指出,水污染的源頭來自岸上,而且是跨流域造成,故此污水處理必須統籌進行。他強調,水是重大資源,污水處理不應視為簡單解決黑臭,而是如何把污水轉換成資源。他認為香港在此方面甚具優勢,水環境治理除了需要技術、頂層設計和綠色金融,尚需要大量資金,香港可善用自身金融優勢,與水環境、綠色發展結合起來。

 

劉濤:大灣區仲裁爭議需求增

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劉濤分享大灣區內法律仲裁與爭議解決的前景。他認為,大灣區發展是與“一帶一路”相輔相成,法律服務的需求面向世界,比之以往更見廣闊,預期相關業務將呈現井噴式增長。更重要的是,大灣區發展亦促使法律服務合作從個案基礎昇華至規則、機制的層面,如未來規則對接,機制完善,產生的法律服務需求將同樣大幅增加。

 

劉濤建議香港法律界對促成大灣區內的法律服務合作採取更開放的態度,未來可探討能否讓港澳律師經過考核後,申請特別的內地律師執業證,以期達到真正的雙向而行。他又補充,港澳地區的法律機構、仲裁機構則應更多聘請內地的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作為仲裁員,讓他們成為這些機構的宣傳員,相信有助香港、澳門的仲裁機構吸納更多的爭議解決個案。

 

杜蘭:大灣區融合助吸納創科人才

今年是“人工智慧”這個詞彙第三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杜蘭認為,隨着大數據的積累、行業專家的出現,目前已衍生出更好的應用,預計今年更是高科技規模化應用的落地年,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方面。她認為,人工智慧時代將成為供給側創新的引擎,為未來行業發展提供各種助力,令行業發展出現眾多變化。

 

杜蘭舉例,智慧庭審系統可自動記錄庭審過程,節約書記時間;早前亦有機械人於國家醫科筆試中成績名列前茅,今後有望成為醫生的助力,提升醫療水平及節約醫生時間。她並指,大灣區規劃出台正好成為“人工智慧+應用”的最佳示範點。目前創科發展的關鍵在於人才,核心源頭技術突破、開發應用等多方面都需要人才方可進步,大灣區融合正好成為一個吸納人才的平台。

 

盧德華:大灣區會展業發揮協同優勢

派意市場推廣服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盧德華表示,澳門特區政府正致力推動“一個中心、兩個平台、一個基地”的建設,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在此過程中,她認為澳門可發揮聯繫作用,特別是聯繫內地與葡語系國家、東盟國家的優勢,為大灣區構建對外交流平台。

 

此外,澳門具備悠久歷史文化的優勢,盧德華認為,澳門可與大灣區共同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和合作。她又相信,澳門會議展覽業可在過往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群的合作,發揮協同效應,包括推動“一展一會”,結合展覽與峰會,同期舉行。由於大灣區內不少發達城市的地價正逐步上升,窒礙會展業發展,她建議今後應在區內其他城市設立後勤基地,準備展覽前期工作,橫琴、珠海都是理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