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9年9月
港深合作促進灣區醫療發展

隨着大灣區整合,香港與內地醫療領域的合作越見頻繁。2012年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啟用,是首間由香港和內地合作營運的醫院,成功融合香港的管理經驗及深圳的創新氛圍,被視為大灣區醫療合作的典範。其成功經驗,預示了未來大灣區醫療發展的新方向。

 

2009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公立醫院改革的指導意見》,選擇深圳作為全國醫療改革試點之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指出,當時深圳提出大膽構想,希望興建一家新醫院,交由香港大學管理,作為兩地醫療合作的試驗地,那就是後來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這構思非常大膽,因彼此的醫療體制截然不同,將香港的管理方法套用到內地,並同時進行改革,光想像便知困難有多大。我們正在進行的是全世界最大的醫療研究項目,影響着大灣區7,000萬人口,甚至全國14億人的健康。”

 

香港、內地醫療各有優勢

盧寵茂認為,香港與內地的醫療體制雖存在差異,但各有優勢,如可透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可達致雙贏局面。“香港的公營醫療是專業和公益性的,公立醫院每年由政府固定撥款,病人只需支付低廉診金,員工也是固定薪金,醫院無需擔心財政問題,可真正做到以病人利益為中心,但效率卻需斟酌。”

 

內地醫院則是獨立營運,需要自負盈虧,透過診金收入達到收支平衡,較為市場化。很多醫院為顧及財政,往往以創造收入為出發點,醫生亦抱有多勞多得的概念,因此效率相當高。但盧寵茂指出,內地醫院有時因過分商業化,為求盈利而忽略了病人利益。

 

“如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優勢,既有香港的質量,又有內地的數量;既有香港的標準,又有內地的效率;既有香港的專業,又有內地的企業,兩者融合平衡,那豈不是最理想嗎?”

 

促進內地醫療改革

盧寵茂續指出,引入香港的管理,有助改革內地醫療系統的一些長期弊病。例如內地醫院服務是逐項收費,收費標準由政府釐定,項目卻過分瑣碎且收費過低,“內地掛號費只10元、20元,許多醫生為求增加收入,就為病人多做檢查、超聲波、電腦掃描、打點滴等,不僅造成過度醫療,且罔顧病人利益。例如點滴含有很多抗生素,病人或因副作用造成感染、過敏反應,甚至有人因此死亡。”

 

因此港大深圳醫院率先引入“打包收費”,即類似香港的醫療套餐,希望可改善情況。盧寵茂表示,初期病人不太習慣,但經數年實踐後,效果十分理想,“打包收費解決了過度醫療的問題,令醫生、病人、醫院的方向一致,就是希望,病人順利康復,而不是利益掛帥,且收費更比一般逐項收費低30%。”

 

灣區醫療整合惠及香港

隨着大灣區整合,往返內地生活、工作、養老的香港人越來越多,通過大灣區醫療資源整合,香港亦可從中受惠。例如港大深圳醫院的門診服務,現可使用香港醫療券,將來更可能涵蓋住院服務;醫院亦開通了香港平安鐘,長者在內地如有需要,按鐘便可享用相關服務。

 

過去在內地養老的港人,如有需要,往往要特意回港就醫。現時港大深圳醫院已與深圳復康會頤康院展開合作,入住的長者如有需要,醫院會直接派出醫生提供服務,免卻舟車勞頓回港之苦。此模式如可擴展至內地其他安老院,有望吸引更多港人北上養老。

 

盧寵茂相信,隨着香港和內地醫療系統合作更緊密,一些長期困擾香港的醫療問題,亦可望得到解決。“香港公立醫院早已超出負荷,預約服務輪候時間冗長,動輒以年計。反觀內地醫院因較市場化,十分歡迎病人。若將來內地醫療提升至香港的水平,部分輪候中的病人可轉介到內地醫院,長遠可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