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0年10月
理財通貫通 南北投資市場

今年6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澳門金融管理局發出聯合公告,宣佈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下稱理財通)業務試點,並公佈框架內容。未來透過理財通,大灣區內地居民可“南下”投資香港理財產品,港人則可“北上”購買內地產品,本地金融業界普遍歡迎有關安排,認為有助創造龐大商機。
 

 

區景麟:迎接灣區投資新格局

股票通、債券通及基金互認等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機制,逐步為市場所接受,證明相關範疇有着龐大需求。以此為基礎,香港金融發展局行政總監區景麟相信,理財通的推出,將進一步為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資產配置選擇,並為香港財富管理行業注入新動力,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金融業界蓄勢待發

在眾多金融行業中,區景麟相信銀行是直接受惠於理財通的行業之一。“在計劃試行期間,預料會有多間香港銀行參與,尤其是在大灣區各城市均設有分行或分支機構的銀行,將受惠最深,因投資者需在香港和內地均擁有戶口,所以具跨境服務能力的銀行,預料將在理財通運作上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愈來愈多港人購買大灣區物業,並選擇在香港的銀行敘造按揭,當未來類似的跨境生活及工作愈見普遍,保險業界亦將迎來新機遇,而大灣區跨境保險服務未來亦有機會推出。與此同時,本地金融科技初創的發展空間亦進一步擴大,隨着更多金融科技基礎建設出台,例如創新跨境開戶或聯通機制等,將大大促進本地金融科技業界與內地同業的交流合作。

 

優化基金註冊制度

至於基金業界方面,市場普遍預料理財通會先由結構清晰簡單的產品開始,包括香港證監會認可的獲分銷銀行評為中低風險的公募基金等產品。區景麟期望,隨着理財通運作漸上軌道,投資範圍可逐步擴大至一部份香港註冊且投資於可轉讓證券集體投資計劃(UCITS)產品的證監會認可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亦可長遠考慮證監會認可的UCITS基金,或乃至針對高淨值及成熟投資者的私人財富管理產品等。

 

區景麟續指出,本港監管機構近年積極優化基金註冊制度,如在兩年前引入“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pen-ended Fund Company,OFC)註冊形式,而今年8月底又為香港成立的基金引入全新“有限合夥基金”(Limited Partnership Funds,LPF),預計將吸引更多打算在港開設私募基金的機構,選擇直接設立LPF。

 

“理財通的實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長遠而言,有機會納入全球不同類型的基金,基金業界可運用OFC及LPF等便利註冊營運,預先作出部署。”更多元化的註冊及營運方式,可吸引更多世界各地的基金來港拓展業務,為投資市場開展嶄新局面,有效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

 

跨境專業人才需求增

預計未來有望增強跨境聯通的還包括綠色金融產品。區景麟指出,內地現時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預料在可持續經濟國策推動下,未來相關市場將持續增長,從而產生不少投資需求。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應進一步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致力爭取成為大灣區內的綠色金融樞紐。

 

區景麟強調,理財通無疑為金融界開啟眾多新機遇,但當更多國際金融機構在香港進行部署,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亦相應增加,“例如法律、會計、風險管理、銷售等,他們需要的人才不單須具備專業知識,更要勝任跨境工作。相信隨着日後互聯互通更加頻繁,香港和內地專業資格互認制度亦有望有所突破,從而為港人創造更多事業發展機會。”

 

 

黃王慈明:基金業界覷準大灣區商機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逾7,000萬,2018年本地生產總值合計達1.6萬億美元。理財通除了為眾多區內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資理財產品外,亦擴大了區內金融機構的投資者基礎,是繼QFII/QDII、基金互認、股票通及債券通後,又一次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重大發展。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指出,隨着內地居民財富不斷增長,預料對離岸資產投資多元化的需求亦會相應增加,“中國人民銀行今年4月公佈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結果,顯示去年家庭資產配置高度集中於房地產,佔比近70%,金融資產僅佔約20%。因應內地居民人均收入持續上升,金融投資未來具增長空間,而理財通對象為普羅大眾,正好配合此趨勢。”

 

而本港基金業界對理財通可謂翹首以待。今年投資基金公會與畢馬威聯合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基金公司對大灣區市場表示極大興趣,但有42%的受訪公司表示尚未制定大灣區策略,而37%則表示將於未來12個月內制定。當局這次正式公佈理財通框架,相信有助鼓勵業界加快腳步制定具體發展策略。

 

現時內地的投資產品,絕大多數均投資於內地資產市場,理財通則為內地民眾提供投資海外市場的機會,“理財通可能成為不少大灣區居民第一次‘出海’投資的機會。正因如此,理財通首階段業務試點納入的基金名單,正備受各界關注。”

 

望納入證監會認可基金

據悉,理財通實施初期,主要涵蓋風險較低及簡單的投資產品。黃王慈明表示,基金業界明白在妥善控制風險的大前提下,當局應會循序漸進納入合適的基金產品。惟她期望,日後理財通正式公佈細節時,可包括香港證監會的認可基金。“香港證監會認可基金受到嚴格規管,並在資產類別、市場、投資策略和貨幣種類等方面提供多元選擇,當中合適的基金若能盡早納入理財通計劃,可助大灣區居民建立多元投資組合,從而更好地管理風險,掌握環球投資機會。”

 

理財通具雙向互通機制,大灣區居民可個人跨境“北上”或“南下”投資理財產品,這代表港人亦可投資內地的投資產品。黃王慈明不擔心這樣會造成競爭,因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市場有更多產品選擇才是好事。基於內地市場潛力龐大,內地和香港投資產品亦各有特點,雙向互通正好可作互補。

 

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除了合適的基金產品外,業界如何為大灣區的投資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務體驗和投資成果,亦屬一大挑戰。“理財通可為基金業界帶來龐大發展機遇,但亦在銷售渠道、客戶服務、產品管理、風險管理、資訊披露等方面,對金融機構營運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內地流動支付普及程度高,民眾甚至可透過手機平台或微信投資基金,這方面香港業界須加快步伐追上,才能滿足內地投資者的需求,預料當中會面對不少挑戰。”

 

理財通除可為大灣區客戶提供更豐富的資產配置途徑外,亦可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地位。現時,香港約有100間公司參與管理香港證監會認可的基金,擁有大量的專業投資人才。黃王慈明表示,業界將與監管機構保持密切溝通,完善內地業務流程,並加強投資者教育,讓內地投資者更了解香港基金產品,從而使理財通能夠順利實施。

 

 

卓成文:理財通勢成大灣區新亮點

近期國家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金融要素的順暢流通,正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中銀香港替任行政總裁兼風險總監卓成文表示,“跨境理財通”(理財通)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的創新制度安排,對打通區域內資金循環、助力大灣區金融業邁向更高水平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理財通具新優勢

相對於前期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及“中港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制度,卓成文指出,理財通在借鑒額度控制、資金閉環等安排的基礎上,具有三大創新性的制度優勢。

 

“其一是投資目標更豐富:理財產品涵蓋廣泛,既有銀行自行研發的產品,也包括銀行代銷的基金等投資產品;其二是投資更靈活:首次允許零售投資者直接跨境開設和操作投資戶口,具有更大的選擇理財產品自主度;其三是區域性的制度安排:理財通是在大灣區內開展試點,機制設計上可更貼近區內居民的投資特點。”他預期,理財通正式推出後,將可與其他互聯互通機制形成優勢互補,共同支持灣區內金融要素的有效循環。

 

拓寬銀行業務深廣度

卓成文續指出,當前環球進入低息環境,大灣區居民對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非常強烈,粵港澳三地理財產品的互通,可提供不同風險偏好、各類收益水平,以及對接全球市場的多元資產配置渠道;加上理財通設置專門的投資額度,更能夠便利大灣區居民提升資金跨境運用的效率。

 

此外,銀行業作為理財通的銷售主體,卓成文認為可望為個人理財、財富管理、資產管理等非利息業務打開一個更廣闊的市場,並可加強跨境服務的深度和廣度,“香港銀行業需要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可借助理財通分享內地經濟增長的市場機遇,以至資本賬戶改革的政策紅利,從而獲得增量的業務資源及內地高淨值客群,進一步開拓新的增長點,加強自身抵禦經濟放緩衝擊的能力。”

 

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定位,是強化其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以至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卓成文相信,理財通將有助實現上述定位。“首先,理財通的資金匯劃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資金兌換則在離岸市場完成,將可擴大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規模和範圍,並推動內地資本賬戶改革,藉此豐富香港離岸人民幣的投資渠道並提升交易量。”

 

與此同時,卓成文強調,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擁有超過28.7萬億港元的管理資產,源自非香港投資者的資產比例超過60%,理財通料能吸引更多資產管理機構利用香港為平台,服務廣闊的大灣區內地市場,有利匯聚大量人才、資金和配套的專業服務資源。

 

“理財通推出後,將建立健全的三地監管合作和協商機制,探索嶄新的風險管理模式,保護投資者利益,亦有助強化香港風險管理中心的專業水平。”他認為,上述因素皆有利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進而在國家“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中,進一步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

 

理財通機制不斷完善

從確保風險可控的角度看,卓成文預期,理財通推出初期,監管機構會採取務實和審慎的態度設計各個環節,待政策進一步明確才公布具體流程和操作細節。但相信會是一個循序漸進且不斷完善的過程,而業務規模也會逐漸由量變到質變。

 

“中銀香港高度關注理財通相關政策的推進,並已多次與內地中銀集團大灣區內的分行進行業務探討,待政策細節落實後,將盡快推出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全力支持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以高質量的服務滿足客戶在大灣區內消費、生活和投資的各項需求。”

 

 

 

李嘉林:大灣區金融開放新里程

“跨境理財通”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計劃雖未正式啟動,但已備受各界矚目。畢馬威深圳管理合夥人、金融服務業主管合夥人李嘉林指出,今年5月中央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是大灣區金融發展的框架性文件,而理財通試點是《意見》發佈後第一個互聯互通金融產品,彰顯了國家對大灣區建設的重視。

 

大灣區整合催化劑

李嘉林續指,目前已開展的債券通和股票通發展勢頭均良好。債券通運行三年來,境外持有境內債券量顯著上升,同時機構參與的深度和廣度也明顯提高,是故市場對理財通的期待亦甚高。“目前大灣區人口超過 7,000 萬,在全球四大灣區中位居第一;加上區內經濟蓬勃發展,居民對境外資產的投資需求日增。這次理財通試點,令個人投資者可首次直接開設和操作跨境投資專戶,是大灣區金融開放與外資金融機構佈局灣區的良好時機。”

 

理財通是大灣區金融產品互聯互通的先行先試,待發展至成熟平穩,走出一條具大灣區特色的融合途徑,可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類似金融產品推出,比如保險通、新股通等。但李嘉林強調,理財通的推出尚有多重壁壘需克服。例如理財產品運行期間的信息披露,需符合粵港澳三地的相關金融監管規定;三地銀行也必須向投資者充分說明相關的風險處置、法律法規、投資者權益保護等,對接好監管標準,解決跨境個人徵信問題;此外還有個人資訊的整合與保密傳輸等,也需加以重視。

 

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理財通目前雖尚未公佈細節,但已經明確兌換將在香港離岸市場、以離岸人民幣跨境收付。2019 年,人民幣跨境收付佔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總金額 38.1%,創歷史新高,較上年高 5.5%。而美元比重則持續下降至 60%以下,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債券通和股票通的發展,無論是北向還是南向均有頻繁大量的交易,大幅提高了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裏的份額。預料理財通試點將繼續提升人民幣在國際支付體系裏的比重和市場份額。

 

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根據國家商務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資料,香港在內地招商引資和對外投資的佔比均超過60%,佔據了離岸人民幣清算 75%的市場份額。“理財通”的推出,無疑將加速資金流動,吸引大灣區居民的資金通過香港投向更加多元的理財產品,同時海外資金也將通過香港積聚到大灣區,投入到潛力巨大的大灣區城市,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財富中心、人民幣離岸中心以及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地位。

 

業界迎來多重機遇

李嘉林認為,理財通最直接受益的是整個金融產業鏈,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可以通過理財產品的設計、發行、銷售與投資,獲得新的客群基礎,贏得利潤增長。同時,相關的其他專業服務也將迎來發展機遇,如徵信、金融科技公司等,它們將直接服務於理財通產品。而從理財資金的流向來看,新經濟行業也將受益,如資訊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

 

“短期來看,理財通的產品將涵蓋風險較低、相對簡單的投資產品,預計境外中低風險理財產品或債券、基金等,可能較獲區內投資者青睞,因此債權融資的熱潮將隨之而來,隨着機制的成熟,未來將會出現更加豐富的產品。 ”

 

他表示,畢馬威作為一家專業服務機構,持續關注着不斷推出的粵港澳大灣區政策。2019 年以來,已與多家金融機構一同就政策進行溝通,探討當中的機遇與挑戰,預料可從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戰略規劃、業務牌照申請與專業子公司設立、稅務籌畫安排服務、協助與監管溝通或理財業務內控合規諮詢服務等方面,與金融機構展開合作,共同應對政策帶來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