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9年2月
中總論壇:抓緊改革開放新機遇

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內地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均取得騰飛發展,在經濟領域上的成就尤其驕人,現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新年伊始,中總論壇邀請相關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深入剖析,探討在目前環球局勢和新一輪改革開放下,今年宏觀經濟的發展前景,以及國家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方向重點和香港的角色定位。

 

陳茂波: 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

回顧過去一年,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坦言2018年大市難測、波幅難料,市場憂慮環球經濟前景,而近月國際股市波動,亦預示今年經濟挑戰重重。他表示,當前全球的主要風險因素依然是中美貿易摩擦、各個先進經濟體陸續收緊金融,以及英國“脫歐”與其他地緣政治風險。

 

陳茂波指出,內地整體經濟仍然穩健,估計全年可維持約6.5%的穩定增長。貿易摩擦對今年的外貿表現或有影響,但經過多年結構轉型,內地對外需依賴已降低,內需成為穩定經濟的重要力量。內地將繼續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深化市場改革,推動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外圍環境方面,陳茂波預期,美國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的提振效果將逐漸減退,股市近月亦較為波動及敏感,反映市場對短期經濟憂慮,故美國經濟今年的增長速度相信較去年差。他進一步剖析歐洲的情況,英國“脫歐”進展仍需密切留意,而市場普遍預期歐元區經濟今年將進一步放緩。有見於亞洲多個經濟體的製造業採購經紀人指數近期都在強弱分界點徘徊,多個東盟經濟體經濟增長亦放緩,他認為區內貨物出口與生產活動近月表現轉弱。

 

面對外圍經濟下行風險增加,陳茂波表示,香港作為細小外向型經濟體,難免受到影響。他強調,特區政府將繼續多管齊下發展對外貿易,於具潛力的市場發掘商機、促進投資,協助企業把握“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新一份預算案會致力於“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善用財政應對逆週期措施,紓緩市民面對的困難,並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梁兆基: 銀行業將進入虛擬時代

對於未來銀行業的發展,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亞太區顧問梁兆基預言十年內將出現天翻地覆的改變,未來將邁向“手機銀行”時代,虛擬銀行將取代實體銀行成為主流。大數據、人工智能及生物科技的長足發展是其中關鍵,容許銀行利用指紋或面部識別客戶身份,再分析客人資產,給予投資建議。世界經濟論壇更估計,未來二十年將出現“存款之死”,因市民再不需要存款,而是在獲得金錢後便馬上被自動分配:繳費、供款、投資,全部瞬間完成。虛擬銀行的出現將帶來截然不同的客戶體驗,梁兆基稱,若金融機構不跟隨大勢將難以生存,實體分行與櫃員機勢將逐漸減少淘汰。

 

互聯網與智能電話的普及是虛擬銀行得以實現的關鍵條件。去年全球人口接近76億,而互聯網用戶則達40億,滲透率已達53%,與55%的城鎮化相符。而手機的使用者更高達51億,滲透率達68%,意味已普及至農村。梁兆基指出,20世紀與21世紀的最大分野,是資訊流未來將取代貨物流成為GDP最大增長來源,網絡影響無遠弗屆,電子商務推動全球更緊密聯繫,而全球50%服務貿易目前已然電子化。

 

伴隨虛擬銀行的盛行,梁兆基預計全球將進入無現金社會。內地與印度是亞太區中促進無現金社會的主要貢獻者,支付寶、微信支付及印度的Paytm都是目前最多用戶的支付工具。隨着更多電子錢包在本港陸續面世,金管局的“轉數快”更有效連結各個支付平台,有望進一步加快本地無現金進程。

 

梁兆基強調,今後20年將透過金融科技實現銀行服務的轉型,未來香港應致力鞏固金融科技樞紐地位,否則難以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目前香港於金融科技上的資金投放及競爭力尚不及新加坡,他呼籲政府協助業界急起直追。

 

劉世錦: “填窪地”釋放發展潛力

從2010年開始至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坦言,內地總體上處於經濟下行的態勢。他指出,內地正經歷增長階段轉換,經濟由以往高速增長,轉向未來的中速增長。他認為,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後,減速屬無可避免,參考日本發展經驗,增長減速符合國際發展規律,相反保持增長8%以上反屬違反常理。轉換期間經濟將呈現中高速增長,背後是需求、供給、金融結構的本質變化。隨着各方面的初步調整到位,中國經濟增速將會靠穩,質量亦會有所提升。

 

內地經濟於2016年觸底後,部分人期望經濟出現U型或V型反彈,但劉世錦認為觸底反彈不可能出現,亦不可能重回過去的高速增長。相反,內地經濟在觸底後將初步穩住,今後進入中速增長平台。他又提醒,適當降低增長預期有利於穩定增長,避免槓桿本身高的地方政府為尋求數字上的增長,而進一步擴大基建,最終只推高地方負債,令槓桿問題更為嚴重。

 

劉世錦認為今明兩年是重要階段,因為內地增長於此兩年間只要維持6.2%,即可實現2020年前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百年目標。他預計,此後經濟增長可能調整為5至6%之間。部分人或憂慮由此反映內地經濟出現問題,但劉世錦卻不以為然。他指出,增長速度高低屬相對概念,與所處增長階段潛在增長率掛鈎。因此,5%在中速增長階段已屬高速度,同時內地仍是全球增量最大的經濟體,正在進行的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亦為國際投資者提供龐大機會。

 

對於未來發展方向,劉世錦強調內地經濟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基建與房地產由於已過歷史峰值,未來增長潛力有限,效率下降,風險上升。今後重點應由以往“爬高山”改為“填窪地”。他提到,現時部分地方仍有行政性壟斷問題,導致競爭不足、成本高、效率低等結果;另一方面,因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亦使部分人的需求潛力與人力資本尚未得到釋放。他表示,打破行政性壟斷、服務業對外以及對民營企業開放、國資充實社保等都屬內地的當務之急。

 

改革開放新起點

論壇設有對談環節,邀請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中國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成員車品覺及麥格里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從多角度分析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下,香港及國家經濟發展迎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劉世錦: 建立高標準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40年取得巨大成就,劉世錦指出,關鍵在於建立了具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系,但他認為體系仍存在問題,還有改善空間。面對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內地經濟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並建立相應的高標準體制,當中涉及貿易談判、公平競爭、國企地位、產業政策、政府補貼、知識產權、勞工待遇等眾多議題。劉世錦強調,這些問題都是無法迴避,亦不應因外國或國際壓力推動才去解決,而應按自身發展作自主解決,並展望未來40年,內地經濟體制能夠再上新的台階。

 

未來內地經濟機遇還在於都市圈的興起,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劉世錦表示,這些都市圈概念着重的是特點和優勢。他舉例,深圳具備中高端科技的製造能力,香港擁有高水平的專業服務業,這些優勢都是其他城市不具備,再下一步是將這些優勢與大灣區以至整個國家經濟的需求對接,定可創造許多新機遇。

 

鄂志寰: 把握金融科技後發優勢

在新的改革開放起點上,鄂志寰認為,新一輪對外開放將側重於服務業,香港是服務業為主的現代經濟體系,相信能於未來內地進一步開放服務業過程中獲得更多機遇。同時,“一帶一路”作為國家經濟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香港亦可發揮與國際市場無縫對接的特點。鄂志寰又提到,大灣區是中國整個經濟體系中開放程度最高、GDP增長力度最大的區域,若未來五年能實現灣區各種生產要素、要素資源有效配置,可加強產業聚合以至優勢產業的崛起。

 

金融科技潮流撲面而來,鄂志寰坦言對傳統銀行帶來巨大挑戰,當前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落後於周邊,故必須力追把握後發優勢。她樂見金融管理局推出相應政策措施,期望業界攜手造就銀行業根本變革。鄂志寰強調,未來香港銀行業必須做好金融科技這個板塊,才能抓住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車品覺: 發展科技要以小為大

兩年前,車品覺認為香港科技發展處於冷啟動階段,但去年起特區政府着力支援創科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他指出,香港創科最缺是人才,但只要有機遇自能吸引人才,近年科技園帶動設立許多實驗室,引入大學合作、研發機構,令科技園漸漸有矽谷的感覺。

 

車品覺認為,科技必須以小為大,開發科技不應只着眼於頂層設計,而應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從中加以延伸及擴大,並寄語業界要抱有“處身香港、放眼世界、善用國家資源和市場”的視野,方能真正與世界市場接軌。

 

科技研發固然重要,但車品覺提醒,由科技衍生的問題亦必須妥善解決,如個人私隱、數據安全、科技衍生的倫理問題等。因此,他認為未來除了要投入研發之外,更要提升管理科技的能力。

 

胡偉俊: 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談及對內地經濟短期的看法,胡偉俊比較樂觀,他指出,2015、2016年內地推行供給側改革,三年下來大宗商品價格翻倍、房地產庫存減半,足見行政措施有效。但他指出,在貿易戰的背景下,內地經濟將愈趨開放,行政措施效力亦愈來愈低,然而若不開放,經濟增長或告放緩,開放與不開放皆有風險,令內地經濟處於兩難局面。然而,若內地經濟預期每年5%增長,十年後中國經濟規模可媲美一個美國加兩個日本,仍具不少發展潛力。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目前面對如在教育、醫療、土地及資本等範疇的資源錯配問題,如人民渴求高等教育,但不少博士生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種種資源錯配影響經濟向前發展,往後40年中國應設法達致資源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