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6年5月
“兩會”揭開“十三五”序章

竇樹華:凝聚共識有利建設小康社會

對剛閉幕的“兩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竇樹華予以甚高評價。他認為今年的“兩會”為做好2016年工作準備部署,同時有助凝聚大眾的智慧和力量,以便“十三五”開局更為順暢。大會期間,代表們訂立了新發展理念,集思廣益以解決問題。“兩會”期間的積極作風傳播到社會上,將更有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有效凝聚廣泛共識。

 

兩會”成效卓著

竇樹華指出,“兩會”對國家及大眾的影響主要有兩點。首先,“兩會”為國家訂立共同目標,發揚民主意識。而會議的各項成果,也體現大眾意見所向。其次,“兩會”是中國形象的窗口,有助外國全面了解中國。他認為,本屆“兩會”在重點領域立法上力創新猷,同時也加強監督,推進了地方和人大工作。

 

首部《慈善法》意義重大

 

竇樹華同時也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下稱《慈善法》)是貫徹中央依法治國,是推進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法律,《慈善法》的實施意義重大。

 

《慈善法》聯繫國家慈善事業和扶貧工作,通過慈善力求深入扶貧。而且,《慈善法》着重慈善制度的頂層設計,是中國慈善事業第一部法律,對慈善事業的機制及體制規範極為重要,從中國的實際需要出發,並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而且通過深入諮詢而得到公信力。最後,《慈善法》通過常委會決議以後,提交大會審議,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常榮軍:政協必須積極建言獻策和參政議政

 

在世界經濟發展乏力、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鼓舞士氣、堅定信心尤為重要。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榮軍強調,“兩會”上委員參政議政的積極表現,乃源於政府對委員意見的重視,以及委員對政府工作的信心。其中,“十三五”規劃中涉及到的港澳部分,更是為香港澳門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提案質優具建設性

常榮軍認為,今次“兩會”是展望“十三五”規劃的藍圖,具有重大意義。“十三五”規劃是實現中國第一個百年目標。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來自全面改革,要凝聚各方力量,畫出最大“同心圓”。常榮軍讚揚本屆“兩會”的提案質量頗高,大部分經過深入調查及研究,甚具建設性。

 

根本解決履職問題

對於政協如何發揮建言獻策和參政議政作用,以及委員如何積極履職的問題,常榮軍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他引述流傳於政協間的一句話:“年委員、季常委、月主席。”那是指:政協主、副主席一個月開一次會,常委一個季度開一次會,委員一年開一次會。為解決此現象,遂有“1420"之策。其中的“1”是一次全會,“4”是2次專題議政常委會議和2次專題協商會,“20”是全年舉行了20次雙周協商座談會。

 

港澳須把握機遇

他提到,不少港澳委員向他表示“十三五”規劃給港澳地區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港澳地區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到“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的實施當中,當好內地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超級連絡人”。他特別引述委員長張德江在與港澳委員座談的話,強調了信心之重要,並指出幾點希望,包括:進一步堅定對國家發展和“一國兩制”的信心;排除干擾,抓緊新機遇,把精力集中到發展;珍視法治,維護穩定。

 

最後,他認為“兩會”必須好好發揮橋樑作用,在分歧之中達成共識。他還引述政協主席俞正聲的話,指出廣大政協委員要積極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務求使群眾感到致力為民的政協委員,一直如在身邊。

 

 

劉世錦:“供給側改革”重點“去產能”

 

在“十三五” 規劃下,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向如何成為不少人關心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目前中國經濟依然面臨着較大的下行壓力。

 

劉世錦研究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多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發現經過長時間經濟增長以後,當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以後,無一例外地出現增長速度回落。因此,他推斷中國亦會依走勢於2013年前後,由高速增長變為中速增長。而六年時間過去,這個推論已然成為現今的“新常態”。

 

供求不同步致產能過剩

到底經濟增速何時觸底?劉世錦指出,觸底的時機需要從需求側及供應側兩方面判斷。他認為,從需求側來看,中國經濟基本已經穩住,預測的準確時間為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在供應側方面,出口、房地產都呈負增長,但建材、鋼鐵、石化等工業的下降速度比較慢,從而出現嚴重過剩產能。過剩產能的結果是工業品出口價格(PPI)超過47個月呈現負增長,工業盈利增長速度亦見負增長。

 

劉世錦表示,解決方法是去除多餘產能,讓PPI與相應利潤俱回升,而這正是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他指出:“供給側改革第一點就是去產能,只有達成這點,中國的供給側與需求側才能匹配,方可同時到底。”

 

提升效率最為關鍵

供給側改革核心問題在於提高效率,劉世錦指出,現時內地缺少市場主導的價格調整機制,因此應該創造一個更有利競爭的環境,讓市場自行調降價格,而非由官方主導。

 

他並建議,內地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減少及消除各類型經濟泡沫。他又認為,應在尊重創新規律基礎上培育創新環境,官方不宜干預太多,但就必須在保護產權上着力,特別是智慧財產權。

 

觸底後“大L加小W ”走勢

至於觸底後的形勢,劉世錦認為,觸底後實現L型比較可能出現,意味增速不會再繼續下行;但同時將有可能出現一些小波動,形成“大L加小W”的新增長平台。他估計這情況應會維持十年或更長。

 

劉世錦強調:“供給側改革將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使國企、土地、財稅、金融、社保、政府職能轉換等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有品質、有效益、沒水分、可持續的增長打下牢固基礎。”

 

汪同三:發展成績斐然 但矛盾浮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汪同三分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謂內地於多個層面上達成“十二五”預訂目標,但在發展同時卻存在不少隱憂。

 

十二五”發展里程碑

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汪同三表示,中國GDP現在已是日本兩倍,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預測十年之內,中國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汪同三指出,“十二五”在結構調整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服務業成為國內第一大產業,消費則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國內城鎮化比率已超逾50%,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增長速度放緩

但他直言,不少國內外問題亦陸續浮現,為未來發展帶來考驗。目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汪同三預測,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不會超過3%。國際貿易增長亦同樣低迷,對中國外需影響巨大。發達國家的貨幣政策導向分化,令國家的外部環境不確定因素由此增加。

 

國內方面,汪同三認為經濟具下行壓力,去年四個季度的GDP季度增長速度不斷下降。投資方面,去年增長乏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回落2.9%。汪同三又關注進出口貿易量的下跌:“不管以人民幣或美元計算,去年內地進出口總額都出現下降。”

 

個別企業經營困難

另一個內部問題是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汪同三謂,各地區GDP增速差異明顯,重慶達11%;遼寧卻只有3%。而不同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走勢也有明顯差距,中部地區投資增長15.2%;東北地區則更下降11.1%。內地高新產業增長較快,利潤亦更高;但煤炭、鋼鐵等資源型行業則出現明顯利潤降幅。

 

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問題亦反映在國有企業利潤總額上。去年國企利潤總額2.30萬億元,較之前一年下降6.7%。對比中央國企下降5.6%,地方跌幅達9.1%,更為嚴峻。汪同三解釋,經濟放緩連帶使各地工資指導線上漲幅度減緩,北京與上海的工資增長基準線分別下降1.5%及2%。

 

財政收支現矛盾

他又指出,去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217億元;而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則為175,768億元。此消彼長下,支出比收入多23,551億元,造成財政收支矛盾。

 

汪同三認為,內地金融領域存在風險隱患:“股市匯市波動明顯,一線城市與其他城市,特別是三四線城市,房價出現明顯分化,一線城市房價較快上漲,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困難較多。”而去年外匯儲備下降13%,減少數千億美元,其中2月單月已減少額逾千億美元,亦反映其中不穩定性。

 

 

 

劉兆佳:港參與 “一帶一路” 大勢所趨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剖析“一帶一路”對於香港的重要性,認為“長遠而言,關係到香港日後的發展速度、方式和方向,也關係到香港在國家和國際上的位置、角色和功能。”

 

劉兆佳指出,“一帶一路”一方面是國家因應國際格局的變化和本身發展需要而作出的主動和積極回應;另一方面則反過來改變現有的國際格局,一旦成功的話,國際格局和國際關係將會出現丕變。於此情況下,亞洲的世界重要性將會提高,中國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國家,而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世界則會逐步終結。他認為,此時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會較為平等。 他又形容“一帶一路”為“中國應對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的‘西進’戰略”,目的在於為中國開拓更廣闊的戰略空間,讓中國的持續崛起有更雄厚的基礎。

 

香港對西方經濟依賴將減少

隨着國際格局的變化,香港的國際地位和角色亦產生相應變化。劉兆佳分析,倘若“一帶一路”成功,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的重心和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香港發展將更多來自亞洲,尤其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西方經濟的萎靡不振及各種貿易壁壘將令香港對西方經濟的依賴不斷減少。

 

劉兆佳補充,隨着“一帶一路”催生的歐亞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香港將會獲得更多新的發展機遇、服務對象、就業機會和更重要的國際地位或角色,發揮新的功能和作出新的貢獻,有利鞏固和發展“一國兩制”,也有利促進港人與內地同胞的關係。

 

港人須因應變化調整心態

劉兆佳說:“港人必須明白香港處身的國內環境和國際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轉變,要保持過去和維持現狀都不可能。港人必須因應外圍情況的變化而作出心態上和行為上的調整。過去輕視亞洲和過分依附西方的傾向需要作出適當的調校和平衡。”他強調,儘管 “一帶一路” 短期內對香港的影響和衝擊有限,但對香港的未來極為重要,關係到香港能否保持繁榮穩定發展、對國家的價值以及日後的國際地位。

 

對於香港參與“一帶一路”遇到的挑戰,劉兆佳表示,儘管“反對勢力”及“本土主義者”提出質疑和設置障礙,但必須明白的是閉關自守和排外主張不利香港,也違反世界發展大勢。他建議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致力向港人講解“一國兩制”對香港的重大意義和克服反對者的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