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7年11月
大數據影響力無遠弗屆

上年美國總統大選被視為大數據之爭。今天大數據分析不僅應用於商業決策,對政治、選舉及政策推行發揮重要影響力。大數據於社會、經濟以至政治的影響力已是無遠弗屆。

 

車品覺:香港發展大數據“後發先至”

去年美國總統大選中,Facebook便根據用戶填寫的個人簡介及讚好的內容,再視乎讚好程度、次數及閱讀喜好來細分他們的投票意向。有別於一般民調機構,這種以大數據分析選民意向的行為較為主動,可以區分忠實支持者和游離選民再對症下藥,令各大政黨更容易掌握選舉工程。

 

分辨選民喜好程度

美國總統特朗普看準社交媒體的即時回饋,在選舉期間分析哪些信息在哪個地方最能引起共鳴,並參考這些數據,如在密歇根州肯特縣投放了三篇有關讓就業回歸美國的文章,73%的定向選民都點擊其中一篇,特朗普在當地主打經濟復甦題目,贏得民眾目光。

 

智慧城市聯盟數據產業委員會主席車品覺認為,政治選舉其實與企業應用大數據的目標相近,都是借助大數據分辦用戶對品牌的喜好程度,以最有效的方法推廣宣傳。“我們可視候選人為一間公司,評估他們的支持度,再分出支持、反對及游離選民。”

 

讓企業更易於決策

不論是選舉或商業營銷,也是找出用戶群並作出相應推廣,在商業角度,稱為“基準營銷”。車品覺認為選舉亦如是,“若是固有客戶,要想盡辦法令他繼續支持,同時要吸引新的客戶。”當中關鍵是如何將信息傳達給目標客群。

 

從選舉結果來看,大數據似乎對特朗普大有幫助。但車品覺直言大數據並非萬能,仍視乎企業本身的質素,“無可否認,大數據令企業易於作出決策。但若企業本質欠佳,大數據也救不了它。”

 

注意開放速度和範圍

香港也迎上大數據這個潮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剛公佈《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快開放政府數據,為創新及科研以至發展智慧城市提供原始資訊。目前特區政府已提供逾3,100個數據集及1,000個應用程式介面,讓公眾免費使用。未來醫院管理局將會設立大數據分析平台,有助制訂醫療政策,促成生物科技研究和優化臨床及醫療服務等有用資訊,促進醫護服務創新。

 

車品覺認為,若特區政府發揮牽頭作用,願意開放更多數據,有助推進大數據迅速發展。但他強調,追求速度之外,還要關注開放哪些數據。以美國政府為例,當其計劃開放數據時,會邀請不同界別,特別是企業進行討論,開放他們感興趣的數據;同時,為使他人也有使用數據的權利,政府會要求企業將所得數據與公眾分享,稱為“契約性開放數據”。車品覺表示,此舉避免開放的數據只是單憑政府的主觀意願,不致數據開放始發現無人問津。

 

香港可“後發先至”

香港在大數據發展予人滯後之感,但車品覺表示,過去半年香港在大數據方面有很大進步,可望追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現時大數據發展已進步第三階段,即透過大數據發展人工智能,而香港則處於第二至第三階段之間,主要是透過大數據優化流程。事實上,香港的科技水平能夠支援第三階段,只是欠缺資金推進。”他續指,大數據的技術發展已有不少前例可鑑,現時香港積極發展除了免卻走“冤枉路”,甚至可以做到“後發先至”。

 

大數據潮流勢不可擋,消費者於網上留下的足跡都化身大數據,簡單一個網購機票的動作,系統背後已分析用戶其他相應產品及服務需要,相關廣告瞬間彈出。車品覺強調,用戶的一舉一動被觀察、紀錄,或引起消費者的反感或對保護私隱的關注,但凡科技總有正反兩面,必須謹慎運用,以免適得其反。

 

 

黃錦輝: 慎用大數據這把“雙面刃”

隨着大數據技術日益成熟,其應用範疇與影響力亦無遠弗屆,除了商業與科研領域外,近年更走入歐美以至本地的政治選舉。不過,面對市場資訊氾濫,如何善用大數據這把“利刃”呢?

 

近年人工智能發展一日千里,就如著名的AlphaGo早前便稱霸圍棋棋壇。追本溯源,人工智能之所以強大,背後實有賴大數據的支持。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黃錦輝教授說:“外國的工商界早已廣泛應用大數據,即使政界亦不例外,最近兩屆的美國總統選舉,無論是特朗普或奧巴馬均積極運用大數據,了解選民偏好,從而調整競選策略。”他預期,在政治選舉中應用大數據將成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

 

政治層面兩種使用

談及大數據與政治選舉的關係,大概可從兩個層面分析。首個層面是以大數據預測選舉結果,印度人工智能系統MogIA可謂當中的表表者。該系統自2004年起已成功透過採集並分析互聯網上數以萬計的數據點,準確預測過去三屆的美國總統選舉結果,而在今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期間,亦有本地公司應用大數據分析輿論及市民情緒,相信有關情況在未來的政治選舉中或會成為常態。

 

另一個層面是如何從過往的大選數據,以至選民在互聯網或社交媒體的內容,了解選民的想法和需要,從而掌握他們在各個議題上的反應,繼而調整競選策略和演辭。如去年美國總統選舉過後,有當地科技雜誌估計,在該次選戰中有高達兩成與選舉相關的社交媒體內容是由電腦程式自動發送。即使部分內容是由競選團隊擬定,但內容的方向與目標群眾卻有賴大數據的歸納與分析。

 

提防被雙面刃誤傷

政治人物或其競選團隊若能綜合有關數據,藉此了解選民的意向,以及他們對社會的需求和不滿,並加以分析、對症下藥,制定合適的選舉策略,這無疑有助他們提高勝算。但黃錦輝指出,隨着大數據在政治選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有部分人開始以“旁門左道”的方式,在大數據中混入失實資訊,從而誤導,甚至打擊競選對手。

 

“舉例說,競選期間有指希拉里支持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但事後證實有關言論不盡不實。”黃錦輝相信,大數據與政治選舉已經不可分割,故他提醒從政者必須了解大數據應用的利弊,以及對整個政治、社會生態的影響。“俗語說: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無。從政者必須做好應有準備,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亦要確保自己掌握的資訊乃準確無誤。”

 

面對數據要抱懷疑態度

面對互聯網海量的數據,黃錦輝指出,若要確保所得的信息無誤,除了需要採用合適的數據收集方式,同時應以悲觀估計法分析有關信息,降低被誤導的機會。“如能先抱懷疑態度審視所有信息,再加以考證和分析,自然減低被假資訊誤導的可能。”

 

大數據的應用無分地域和規模,可以預見大數據的應用層面將有增無減。黃錦輝指出,香港的互聯網滲透率愈來愈高,人均手提電話數量逾兩部,“未來十至二十年,甚至長者普遍都使用智能手機,屆時的資訊數據更加無孔不入,無論是從政者或工商界,都應及早準備,積極把握和妥善運用大數據帶來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