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18年5月
解讀“兩會”探索機遇

今年“兩會”焦點處處,如修改憲法、政府換屆、監察體制改革等,均體現國家與時俱進、砥礪前行的決心。在國家邁步向前的進程中,香港自有其角色和作用,特別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優勢與機遇並存。

 

梁振英:“兩會”會議風清氣正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表示,今年“兩會”的會風與紀律特別好,除了超高的出席率外,委員亦認真遵守大會的規定,會議“風清氣正”。他提到,各委員認真準備,踴躍發言,充分顯示良好的工作精神。審議期間,全國人大香港代表團計有37位代表共發言309次、提出179個建議。他又引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趙樂際在港澳聯席會議上向委員提出的具體要求,包括帶頭學習、宣傳貫徹憲法、《基本法》與一國兩制方針,在涉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方面的原則問題上,宣傳黨與國家方針,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港澳地區繁榮發展取得的成績,進一步明確港澳社會共識。梁振英表示,委員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發揮導向性作用,團結引導港澳同胞增強國家意識與愛國精神。同時,他肯定香港委員在會議期間積極表態,紛紛表示願意加大力度統一工作,包括在香港社會各界加強說明、解釋與導向工作。

 

“兩會”閉幕後,香港應如何積極支持與配合當中討論與審議的思想。梁振英認為,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除了參與每年兩星期的會議,更要執行持久恆長的具體工作。他提到,三十多年前的土地所有權改革與住房制度改革中,香港專業人士在第一天就全情投入,甚至高級公務員亦無懼種種限制走過羅湖橋到內地講課,以香港所長的專業知識貢獻國家現代化所需,中總所創辦的研討班和培華基金亦培訓出不少擁有廣闊視野的經貿人才,並促進內地與香港各個界別人士的交流。“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不是旁觀者,而是支持者、參與者、和議者。在國家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奔向富強道路上,香港各界都可貢獻力量,同時得到自身發展的難得機遇。”他強調,香港與內地同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希望香港社會能繼續了解“兩會”期間的重大政策,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竇樹華:修憲乃國家現代化重大舉措

高票通過憲法修正案是今年全國人大會議的焦點所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竇樹華指出,是次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是對1982年憲法的第五次修改,共有21條修改內容,在總體保持國家憲法的連續性、穩定性、權威性的基礎上,適時將過去實踐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成果通過國家根本法確定下來,令憲法得以與時俱進、完善發展。是次憲法修正案主要內容包括: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完善依法治國和憲法實施措施;充實堅持和加強共產黨全面領導的內容;修改國家主席任職方面的有關規定;增加有關監察委員會的各項規定。他重申,是次憲法修改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系統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必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有力憲法保障。

 

新制定的監察法是今次會議另一亮點。竇樹華指出,制定監察法是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也是加強憲法實施,豐富和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舉措。他闡釋,新制定的監察法共有九章,明確監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領導體制,規定“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成立監察委員會,履行紀檢、監察兩項職責,形成巡視、派駐、監察的格局,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為反腐工作開創新局面。

 

劉佳義: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劉佳義綜合全國政協委員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分析。他表示,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將穩中趨緩,經濟風險雖有所緩和,但局部問題可能顯化,而政策退出亦可能對經濟結構帶來衝擊。他指出,2018年是全面推出關鍵性改革的窗口期,調控重心應由“穩增長”適度轉向在“控風險”的基礎上“促改革”,並且出台推動民間投資的方案措施。隨着內地經濟穩步增長,他預期全國人均GDP在2020年將達到10,000美元,到2035年及2050年更可能分別達到美國的50%和70%,成為高收入國家一員。不過,國家未來需要謹慎投資,適當減少供應鏈的對外依賴度,並且善用市場經濟的波動做好規劃,同時要着手處理發展不平衡、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技能提升等問題。

 

在國家步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當前,劉佳義表示,政府需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傳統計劃經濟的思維,做好“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及補短板。另外,政府也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和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堅戰”,當中尤以防範金融風險為關鍵性的硬仗。劉佳義指出,中國現時的實體經濟規模為前所未見,政府要管理如此龐大的經濟體自然有一定挑戰和壓力。目前,中國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包括實體經濟隱性不良債務過多、高流動性金融資產佔比過重,以及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等問題,政府需就此加以規範監控,並且密切關注全球經濟金融走勢,以防出現系統性、區域性的金融危機。

 

哈繼銘:合併銀監保監防金融風險

今年兩會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決議合併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與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保監)。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哈繼銘認為,相關改革除了減少監管套利的可能性,亦防範金融風險,此舉實際上是與國際接軌。同時,省級和省級以下的國稅地稅機構亦合併,他認為有利解決財權與事權的適配問題,減少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收入而引致金融風險的可能。他並指出,此舉亦可提高徵稅效率,降低徵管成本。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房地產政策堅持“房住不炒”原則,哈繼銘認為,未來建立長效機制取代限購現價等行政手段是大勢所趨,預計不久將來將設立房地產稅。

 

談及引起熱議的中美貿易戰時,哈繼銘提到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前,一旦出現貿易逆差,美國貨幣必定緊縮,令通脹下降,推動出口,同時降低總需求,抑制入口,修復自動逆差。然而,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上述自我修補機制亦告失效,從此美國對外貿易便持續處於逆差。另一方面,內地作為“世界工廠”,大量進口中間產品生產組裝,再出口最終產品到美國及其他國家,因此中美的貿易順差實際上是和中國與其他不少國家的貿易逆差同時出現,內地從中所賺取的利潤實際不高,但在外貿數字上卻反映成中國的順差。

 

哈繼銘強調,沒有國家會成為貿易戰的贏家。他表示,目前美國已推出的關稅政策對中國的影響仍然有限,已公佈的500億美元產品徵收25%關稅折合共125億美元,與國內GDP增長相比亦不過0.1%。相反,對於美國GDP的影響卻不可小覤。目前美國已現通脹,相關措施定必加劇通脹,同時逼使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此舉將對美國資本市場影響重大。自措施公佈,美國股市在個多月以來已“縮水”10,00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5%。考慮到不少美國百姓的資產投放在股市,若情況持續必定引起很大衝擊,因此他相信貿易戰展開的可能性實際並不大。

 

 

港區人大政協論“兩會”

譚耀宗:吸引港青年走進大灣區

除了經濟、創新科技等範疇外,譚耀宗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尚有不少合作空間有待開拓。在大灣區背景下,區內城市不僅地理聯繫密切,彼此亦擁有相近的語言、文化和風俗,香港與區內城市在文化產業方面具備發展和合作潛力,並特別提到可與青年工作相結合,建議可設立“大灣區夢工場基地”,吸引香港人特別是年青人到大灣區開展事業,同時加深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和了解。

 

然而,普遍香港人對大灣區所知有限,為加深不同層面人士對大灣區的認知,譚耀宗建議籌辦高層次論壇,並持續定期舉辦,增進區內城市就大灣區發展的互動交流。他又建議構建大灣區資訊網站,分享大灣區的背景資料及區內創業、行業和就業資訊,便利港人掌握大灣區最新發展。

 

馬逢國:港海洋文化利參與“一帶一路”

馬逢國表示,大灣區11個城市各自傳承嶺南文化,當中香港又因其殖民地歷史和對外開放型的社會而發展出海洋文化,有利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而東南亞國家更是香港重點交往的“一帶一路”合作夥伴。

 

他亦提到,國家體制改革是今年“兩會”一大亮點,60多項改革任務相當全面,涉及黨、政府、人大、政協、司法、軍隊、中央及地方各層級機構等各方面的職能調整和組織更新、合併。他認為,是次改革有五大明確目標,包括:一、建構黨和國家的機構職能體系;二、建設協調各方的黨領導體系;三、建構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四、建立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國防武裝力量體系;五、建立聯繫廣泛民眾的民團工作體系,馬逢國指香港可多了解改革內容,從中尋找發展更多機遇。

 

廖長江:修憲確立國家指導思想

憲法作為劃時代的大法,廖長江認為,必須具有與時俱進的生命力,經得起社會及時代改變,故適時作出修訂乃必須之舉。十八大以來,國家取得歷史性成就,務必把發展所得的重要理論實踐與制度創新成果提升至憲法規定,為國家未來提供憲制性的指導思想與行動綱領。

 

廖長江表示,從是次修憲體會到中共十九大精神的落實,十九大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亦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次修憲將黨的主張提升為國家意志。他又提到,國家由2012年以來的反腐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但因工作集中於中紀委身上,並不包括對黨外人士的監察,成為一大漏洞。因此,是次修憲建立更創新的國家監察制度,整合黨內監督與國家監察,覆蓋黨內外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達到建設與更新國家監察制度的目的。

 

蔡冠深:人民追求“美麗的中國”

蔡冠深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充分反映過去五年來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就與變革,為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作出重大工作部署,憲法修改與精簡體制改革亦更進一步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基礎。他預期國家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將更有利於釋放更多增長動力。

 

但蔡冠深指出,國家已經進入新時代,GDP增長重質不重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亦不只在金錢上,而是講求生活質素的提高,追求“美麗的中國”,對環境、食物安全等方面的追求正好顯示國家的進步。他又提到,國家強調“以法治國”,今年“兩高報告”獲得的掌聲亦特別多。他認為,在冤案與錯案方面,國家勇於承認,彰顯其“司法自信”,充分顯示法治水平的進步。

 

梁高美懿:倡建自貿港落實人民幣國際化

近年國家積極進行金融改革,整治“影子銀行”,建立正統和規範化的金融體系,梁高美懿對此深表贊同,並指政府鼓勵銀行借貸予中小企、微企,藉此推動人民創業創新。談及香港金融業在國家發展進程中有何角色作用時,梁高美懿表示,人民幣國際化正循序漸進開展,香港擁有良好的規範、標準,目前仍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但她認為香港要開闢新路,建議於大灣區設立自貿港,以“先行先試”方式逐步在香港、廣東以至全世界落實人民幣國際化。她強調,香港的法制、國際化仍是優勢所在,在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的同時,亦必須時刻鞏固自身優勢和競爭力。

 

眼見不少歐洲國家因發展成為福利社會而問題叢生,梁高美懿認為國家提出的精準扶貧理念正確,透過提供職業訓練、發展空間,鼓勵有需要人士自力更生而非依賴援助,從中亦可反思香港福利政策的未來發展方向。

 

霍啟剛:提高港青年對大灣區認知

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高速發展,霍啟剛指出,政府在脫貧、反貪、環境治理等方面都交出亮麗成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亦提及多個深層次發展問題,在在顯示中央解決問題的決心。然而,年青人置身資訊瞬息萬變的時代,獲取有關國家資訊的量多而快速,他憂慮年青人在未有充分了解國家發展情況便已下定論。

 

有調查發現,香港只有約三至四成的年青人聽過大灣區規劃。霍啟剛認為,可透過文化體育交流及內地實習計劃等項目,提高本港年青人對大灣區的認知,亦期望新成立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在制訂青年政策時,多加考慮如何協助本港年青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