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紗廠活化重開後,旋即成為文青打卡聖地。置於其中的“南豐作坊”(下稱作坊)則是南豐紗廠用作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柱,推出初創培育計劃,主力針對科技時尚範疇,一方面協助初創開展業務,另一方面透過原型實驗室、實驗式體驗店開發嶄新的科技時尚方案,讓香港的紡織、製衣業能夠再工業化。
活化紗廠既為保留歷史及工業,同時希望創造新與舊的對話。南豐作坊聯席總監陳浩揚強調,作坊透過引進新科技,利用創新思維和再工業化,冀推動業界轉型,帶動紡織製衣業持續發展。
革新紡織成衣業
“我們今天穿的衣服,跟十年前沒多大分別,故可利用新科技如3D度身、環保布料(如能進行生物降解的布料)、新染料等,去製造出更好的產品。”陳浩揚指出,作坊的初創培育計劃是透過科技(technology)和時尚(style)互相交織融合,成就嶄新的科技時尚(TechStyle)領域如物料及供應鏈創新、糅合科技與時尚的可穿戴產品及新零售體驗。
不少參與計劃的初創企業帶來許多創新的構思,為紡織製衣業帶來革新思維。如應用程式“Goxip”,它運用AI圖像識別技術協助消費者尋找心水時尚產品;為全球成衣業內專業人士建立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平台“MOTIF”,藉此協助他們建立事業、生活方式及職業生涯;透過數碼解決方案扭轉時裝行規的時裝科技公司“TG3D Studio”,讓品牌實踐可持續的按需求生產的經營模式;“Unspun”則透過3D掃描與添加製造技術,支持本地生產並現成製作個性化服裝。
作坊並提供共享工作空間,會員可與志同道合的企業家交流和共同創作;原型實驗室“Fabrica Lab”配備先進設備,可進行實驗和製作原型產品;實驗式體驗店“Techstyle X”策劃techstyle零售體驗,為具潛力的techstyle初創企業提供展示創新產品和服務的平台。
長遠須吸引外界投資
透過初創培育計劃,亦為業界注入新思維、新人才,從而振興整個行業的發展。陳浩揚介紹,作坊會為加入計劃的初創企業制定不少於12個月的培育計劃,提供市場曝光機會、人際網絡及營商諮詢,指導初創企業如何開拓業務,並協助物色投資者以完成融資、發起網上眾籌等;初創企業亦可使用作坊提供的各種硬件配套。
“若一項科技開發需要五年方可追上日常成本,如何在這五年期間協助及確保該企業維持營運,這是我們一大挑戰。”陳浩揚坦言,小量生產成本自然高昂,當部分作坊的公司發展漸具規模,便需要更多資金拓展業務及研發產品,為此作坊亦推出了投資基金。“要長遠幫助他們,不能只靠南豐集團注資,更重要是吸引、尋找更外界的投資和參與。”
以一間發明“骨傳”智能語音戒指的初創企業ORII為例,獲作坊投資基金領投注資後,隨即吸引數碼港等其他資金注資。“尋找投資者是維持初創企業營運的重要一環。” 陳浩揚強調。
與初創攜手走出去
陳浩揚指,在計劃初期,作坊是以較傳統的支援方式支援初創企業,例如教授營銷、轉型技巧。過去兩年,團隊一直摸索、反思,在哪些範疇可做得更好,更適切協助創業者。“近半年,我們做得更多的是為初創企業‘開門’,為他們向大型企業引薦。”
“大型企業往往對初創企業未有足夠信心,減低他們注資的意慾。南豐集團是大型企業,若由我們聯繫、搭建橋樑,觀感便不一樣了,令大型企業較為樂於開展合作計劃,以至批核投資的速度也會加快。”陳浩揚又透露,兩年前作坊的焦點集中在香港,但他們漸漸意識到香港只是一個試驗點,許多初創企業的最終目標是要開拓亞洲以外的海外市場。因此,作坊來年將於英國成立辦公室,帶領更多初創企業“走出去”。
須開放思維轉型
時代不斷進步,科技發展迅速,紡織製造業卻予人傳統之感。陳浩揚坦言,作坊的另一個重任是於企業間推廣與時並進、及時轉型的訊息。“我們期望透過教育推廣,讓企業明白儘管轉型過程不易、成效未必即時,但此乃為企業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回想過去的工作,陳浩揚難忘與不少創業者同行,創業初期難免挑戰重重、過程艱辛,但見證他們由零開始到漸見成果,非常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