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0年2月
香港成東盟向外拓展的必然之選

東盟國家企業近年熱衷來港上市、集資,帶動香港股票市場愈趨多元化,2019年來港上市的東盟企業就達100間。香港何以吸引他們進駐,甚至視為海外上市的首選地?香港與東盟國家的經貿聯繫有多緊密?此趨勢又如何為雙方帶來更多機遇?
 

 

傅仲森:香港助東盟企業拓全球業務

近年東盟經濟迅速崛起,是亞洲其中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東盟總人口逾6.49億,於2018年的整體經濟規模逾2.9萬億美元,增長達5.1%;而且東盟國家的中產階層正在擴大,估計佔東盟總人口逾四分之一,可見區內具備龐大的發展潛力和資金需求。

 

過去數年,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東盟經濟體卻大致保持蓬勃發展,不但來港開拓業務,上市集資的活躍程度亦明顯上升。投資推廣署署長傅仲森強調,香港擁有國際商業金融中心地位,是持續吸引東盟企業進駐的關鍵,而且特區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和東盟的經貿往來,單在2018和2019年,特區政府的各主要官員便出訪東盟共17次。

 

東盟成第二大貿易夥伴

根據工業貿易署2018年資料顯示,香港是東盟第六大商品貿易夥伴,東盟則是繼內地後,香港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18年,香港與東盟的商品貿易總額接近10,697億港元,相當於香港全球商品貿易額的12%,而在2014至2018年期間亦錄得每年平均6.7%的增長。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2018年的資料顯示,香港是東盟經濟體第六大出口市場,佔7%。

 

投資推廣署一直協助不同企業在港開業和發展業務。傅仲森透露,在2019年投資推廣署共協助487間公司在香港開展或擴充業務,當中29間來自東盟地區,是該署所服務的外企第四大來源地。

 

傅仲森又提及,截至2017年年底,東盟是香港第六大外來投資的來源地;東盟對香港的外來直接投資達6,280億港元,佔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的4.1%。而根據投資推廣署和統計處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6月,在9,040間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中,其母公司位於東盟的駐港地區總部、駐港地區辦事處和駐港當地辦事處的數目分別為62間、143間及423間。

 

兩大協定提供有利保障

為了向企業提供更明確及清晰的營商規則,加強雙方的經濟合作,2017年11月,東盟與香港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及《投資協定》,涵蓋6個領域,即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和技術合作、知識產權及爭端解決機制。

 

《自由貿易協定》為香港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保護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和更佳的市場准入條件,為營商人士降低門檻、擴大商機,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受惠的行業包括專業服務、商業服務、電訊服務、建造及相關工程服務、教育服務、金融服務、旅遊及其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以及仲裁服務,這些都是香港具有傳統優勢或具進一步發展潛力的行業。《投資協定》則為香港企業在當地的投資提供公正和公平的待遇,向投資實體提供保護和保障,並承諾投資和收益可自由轉移。

 

借港優勢拓內地市場

傅仲森指,香港多年來擔當內地門戶角色,近年在國家“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亦佔有策略性地位及功能,成為東盟企業設立區域總部的首選。隨着東盟經濟穩步發展,企業發展日趨成熟,有需要將業務擴展至亞洲及世界其他市場,更可以善用香港的種種優勢開拓內地市場。

 

他解釋,香港在“一帶一路”倡議擔當重要角色,東盟企業可以利用香港高效及優良監控的股票市場進行集資,為他們的項目籌募所需資金。另外,香港在專業服務領域亦是人才濟濟,東盟企業可以在此找到來自世各地的法律及會計公司,配合他們在世界各地的業務需要。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敲定了香港的多重角色,既是國際金融中心、全球創意樞紐,亦是亞太區的國際法律及爭議調解中心。東盟企業如欲將業務拓展至亞洲及世界各地,香港獨特的國際營商平台會是必然之選。

 

此外,香港與內地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不僅促進貨物及服務貿易自由化,亦有利投資,以及經濟和技術方面的合作,可為香港企業帶來機遇,亦惠及以香港為基地的東盟公司,有助他們於內地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拓展業務。展望未來,傅仲森相信,隨着東盟、內地和香港經濟的持續發展,經貿合作的前景會愈來愈廣闊。

 

黃思華:香港投資市場具國際化優勢

根據港交所數字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已來港上市的東盟國家企業共有98間,當中60間來自新加坡。中國銀行香港金融研究院經濟研究員黃思華指出,回顧2017年環球經濟同步復甦,企業預期經濟前景基本向好,刺激投資氣氛持續高漲,同時帶動新股集資活動上升,成為吸引東盟企業來港上市的主因。

 

集資力強 領先亞洲

黃思華指出,及至2018年,因應中美貿易摩擦及美國聯儲局連續加息,環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令投資者情緒轉向審慎,新興市場流動性漸見緊張,由此亦限制了企業在資本市場集資的意願,引致2018年東盟企業來港進行IPO上市的集資額及宗數均有所下降。他補充,踏入2019 年,隨着全球主要經濟體實行寬鬆貨幣政策,環球資金再次流向風險資產及新興市場,令東盟經濟在外圍需求減少下,仍能保持平穩增長,東盟企業來港上市亦回復上升勢頭。

 

提到香港股市對東盟企業的吸引力,黃思華認為,香港既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對外投資平台,為來港上市的東盟企業帶來不少好處。他認為香港兼具完善的金融基建、公平的法治制度,以及全面的專業服務配套,其資本市場的日均成交額及集資能力,更領先區內其他主要交易所,反映本港整體市場流量的深、廣度皆坐擁優勢,對企業在上市後進行再融資活動,以至提高財務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均提供了有利條件。

 

監管嚴謹 誠信保證

黃思華續指,香港金融市場以高度國際化及多元化著稱,廣及內地、美國、英國及其他歐洲地區的非本地投資者,在現貨市場成交金額佔整體比重達40%,讓東盟企業可透過本地資本市場接觸到世界各地的機構投資者,藉此引入國際資本,並建立更廣泛的投資者基礎。

 

他表示,因應香港的上市制度發展成熟、投資環境公開透明,加上對監管及信息披露具嚴謹要求,東盟企業在港取得上市地位,正可向投資者及客戶展示其內部管理已達致國際水平。他認為由此對企業擴展市場,以至爭取更多海外顧客的信任及認受性,皆大有幫助。

 

同樣地,黃思華指香港藉吸納東盟企業來港上市,除可促進香港與東盟的經貿關係外,更有助香港加強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成為服務內地與東盟地區的雙向平台,從中亦獲益良多。“伴隨在港上市的東盟企業數量及規模進一步上升,香港金融業也可探索並開發更多與東盟相關的ETF及基金等金融產品,全面提高香港作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角色。”

 

優化審批流程 增上市吸引力

目前在港上市的東盟企業,主要來自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大部分選擇主板上市。黃思華表示,現時所見,相關企業在業務結構上已愈趨多元化,由以往業務集中於建築工程及地產,過去兩年已逐步擴展至自動化製造業、醫療中心、國際學校、食品及餐飲業。

 

“未來香港可透過適度優化上市審批流程,為具有上市潛力的東盟企業提供更多便利,促進香港資本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此外,黃思華認為部分已上市的東盟大型企業擁有不少優質分支業務,香港可針對這些企業加強推廣,吸引他們將相關業務或資產分拆在港獨立上市,以開闢新融資渠道。他相信,長遠而言,東盟經濟持續保持較高速增長,其融資需求將不斷上升,配合香港與東盟積極加強經貿聯繫,預計將有更多東盟企業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為新股集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