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1年2月
融入十四五 對應雙循環

去年底召開的五中全會上,“十四五”規劃、“雙循環”、2035年遠景目標成為焦點所在。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十四五”規劃、“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雙循環”發展模式將成為推動國家發展再上新台階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香港如何善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其中,藉此促進本港經濟全面復甦。
 

 

譚耀宗:“十四五”發展空間廣闊有利香港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全國人大會議將於3月召開並討論規劃內容。回顧在“十三五”階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譚耀宗指國家取得亮麗成績,帶動經濟和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進新台階,實現了品質、效率和動力變革。

 

九大目標 實踐願景

“十四五”規劃提出在2035年實現九個方面發展願景目標,包括: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踐美好生態環境、形成對外開發新格局、人均GDP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以及人民生活富裕取得明顯實質進展。

 

為達到上述目標,國家將推出12方面舉措,透過堅持創新、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佈局、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綠色發展、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和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及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譚耀宗認為,國家將迎來新發展格局,香港未來如何配合“十四五”規劃和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是香港如何走出困局,加快經濟復甦的關鍵。

 

貫徹“一國兩制” 維護國家安全

譚耀宗表示,去年中共中央五中全會提出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而在“十四五” 規劃文件中,亦明確提到國家將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堅持依法治港,維護憲制秩序,落實中央全面管治權、以及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法律制度與執行機制。他指出,只有維護國家安全,香港社會才能穩定,市民才有發展機會。

 

他續指,國家強調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十分重要。透過維護憲法和基本法,落實中央對港的全面管治權,才可以為香港整體利益和社會穩定發展提供堅實基礎。他特別提到,去年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國安法,是解決國家安全問題、讓香港社會回復穩定的重要舉措。而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愛國是公民基本義務,故愛國教育應成為未來工作的重點之一。

 

“十四五”規劃與香港發展攸關

“十四五”規劃亦提出支持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帶一路”功能平台,實現經濟多元可持續發展。譚耀宗認為,香港要在新形勢發展下突圍而出,必須積極提升自身競爭力,特別是增強在創科領域的資源投放,為支持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準備。此外,譚耀宗對於“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建設,以及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感到鼓舞,期待中央稍後推出更多具體措施,支持香港與大灣區以至內地其他省市開展更緊密的交流合作。

 

譚耀宗強調,香港與國家命運與共,國家有好發展,香港便可得到更好保障。香港應積極探討如何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長遠發展開拓更廣闊空間。

 

譚耀宗部分為本會會董會網上講座“‘十四五’規劃對香港的影響”之撮要。

 

 

王春新:擁抱新轉變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銀香港經濟與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指出,“十四五”規劃是確立創新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強調唯有自立自強,才能實現真正的高質量發展,當中需要在基礎研究、創新金融和保護知識產權等創新要素上取得突破,這些正好是香港的強項。他認為,香港需擁抱這一轉變及作出配合,積極打造國際科創中心、內需促進者、開放加速器和綠色發展標桿等四大新角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打造國際科創中心

“香港創新及科技上游產業的基礎研究已達世界級水準,原始創新能力居亞太區前列,未來應更好配置資源,全力打造國際科技中心。”王春新深信,香港不但可進一步推動創新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打造亞洲領先的資本市場,為內地創新科技發展提供更多支援,更可與內地加強合作,探索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和協同保護機制的對接,協助內地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而內需是構建“雙循環”的最重要引擎,王春新認為消費將成第一大支柱,目前全國有四億多中等收入群體,至2030年可望增至八億人。而投資則是另一大動力,預計到2030年,投資總額將比目前擴大一倍或以上。因此,未來香港可從推動港企優勢產品擴大內銷、拓展進口分銷業務、優化政府專項基金支援、為港資企業拓展內銷市場提供金融支援,以及協助內地完善消費者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促進內地擴大內需。

 

充當內地開放加速器

王春新續指出,隨着內地將加快補齊市政工程和民生領域等短板,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新基建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皆可為香港提供更多投資機會,預計未來五年香港有機會為內地提供5,000億美元的FDI。“共建優質生活圈也是從區域層面促進‘內循環’的重要抓手,未來應為香港居民在大灣區提供金融便利,推動大灣區內需登上新台階。”

 

“‘十四五’時期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外部環境日趨複雜,但內地仍將堅定不移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香港可助力內地建設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並借助自身在綠色發展、高度開放和規範廉潔等優勢,為共建‘一帶一路’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他補充,香港亦可通過完善“互聯互通”機制,包括疏通粵港澳跨境人民幣流動管道、培育跨境銀行信貸資產轉讓市場、率先試點大灣區南向債券通和完善北向債券通機制等,為國家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有益經驗。

 

攜手發展綠色金融

“十四五”規劃把推動綠色發展作為重大任務,王春新指未來五年內地至少需要投資逾兩萬億美元在綠色項目上,故發展綠色金融乃當務之急。其中《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提出推動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支持香港打造綠色金融中心,未來香港可通過發行基準“綠色債券”、舉辦有關綠色金融及投資的全球會議、為綠色金融專案和證券設立“綠色金融標籤計劃”,以及大力培育綠色金融人才等途徑,為建設綠色低碳灣區提供資金支援。

 

王春新期望,香港可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高文化軟實力以及創新社會治理等各方面發力。他建議香港須確立發展為先、民生為本、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等新理念,摒棄陳舊過時觀念和僵化政策做法,積極主動作為,推動香港向創新型經濟轉型,以新居屋計劃解決住屋難題,使香港盡快走出困境,在國家新征程中再造香港新輝煌。

 

 

方舟:宜強化創科實力 續當超級聯繫人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把創新提升至最核心地位。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指,在新型舉國體制下,中國將加強科技佈局,加大對科技資源的投入,特別是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組成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是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重要的歷史機遇,同時能貢獻國家所需。

 

香港須加強創科發展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於2020年發表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在全球各經濟體或跨境地區科學技術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廣州”為一個集群,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東京-橫濱。由此可見,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城市的核心城市之一。

 

“十四五”規劃提出眾多戰略新興產業,如生物技術、新能源、環保、航空航天等。方舟坦言,香港在這些方面沒有很強的產業基礎,但在某些環節也可配合到國家戰略,例如登月計劃中月球土壤採集的技術,就是由香港理工大學研發。此外,香港在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基礎。

 

香港得益於一流的營商環境、充沛的國際資本、中西薈萃的文化底蘊和生活環境,吸引國際科創聚集,特別是國際高端科研人才資源。但方舟提醒:“雖然香港擁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和國際化的人才團隊,在基礎研究和產品設計上都具優勢,但香港科創產業起步較晚,發展並不成熟,存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相脫節的問題,產學研融合方面較為薄弱,創科發展仍需進一步加強和引導。”

 

把握大灣區合作機遇

因此,方舟認為香港應把握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合作機會,因大灣區是全球最完整的製造產業鏈之一。“通過參與國家重大科學平台的佈局和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在加快科創產業發展的同時,大灣區亦可實現進一步整合區內的創新資源及優勢,營造出有利區域創新科技產業繼續做大做強的產業生態環境。”

 

他認為,發展科技等新興產業可特別留意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河套地區是目前唯一港深合作建設與管理的科創合作平台。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潛力成為國際化和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研究和創新中心。”

 

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

香港作為服務型經濟,以金融、旅遊、貿易物流和專業服務為主,在這些優勢產業上深耕細作多年。當前國家提出“雙循環”戰略,方舟認為,香港可在打通國內和國際市場、產品品質和檢測標準提升、人民幣國際化、專業服務提升、人才招納等為範疇作出貢獻。

 

方舟分析,在“十四五”期間,中國要實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新格局,面對兩大挑戰:一是做強做大內需市場及提升自主品牌;二是製造業向產業鏈高端發展並自主可控。他提出:“在內需方面,香港可以為國家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和塑造消費品牌,實現內需市場的擴容升級;在產業供應鏈升級方面,香港可以憑藉自身優勢與內地合作攜手攻關產業鏈上游核心技術和助力產業升級。”

 

此外,因香港國際化程度高,同時具備國際自由港的特殊優勢,可以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中扮演“超級聯繫人”角色。方舟舉例,香港可成為“一帶一路”國際融資平台,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參與項目投資。“同時,香港企業也可參與國家平台,與內地企業一起‘走出去’,提升‘一帶一路’項目的風險管理能力,更有效地防範金融、法律、環境、市場和輿論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