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1年5月
亦商亦藝 兩者兼得

商人眼中就是唯利是尚?其實亦不盡然。至少在香港有位成功商家,曾經每逢周六與書法老師約定相會,品嚐好茶,研究書法。揮毫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如今回看,這確是香江商界值得一提的韻事。

 

 

 

早前香港藝術館與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合辦專題展覽,展出早期文藝復興畫家波提切利作品。說到烏菲茲美術館,其實大有來頭,這是意大利佛羅倫斯最有歷史及最有名的一座藝術博物館。此館之建成,全賴16世紀美迪奇家族的財力支持。這個名門望族財雄勢大,最後卻以“ 文藝復興教父”的雅稱而流傳後世。從此可見,商家與藝術其實可以和衷共濟,而非水火難容。

 

商人錙銖必較,本屬無可厚非。偶有收藏雅興,工餘支持藝術,已屬難能可貴。若然親身創作,鑽研學習經年,更是萬中無一。本會永遠名譽會長楊孫西本為企業家,卻長年浸淫於書法及攝影藝術,甚至於去年舉辦個人藝術展,可算是香港商界中的一株奇葩。

 

幼承庭訓 字如其人

昔日美迪奇家族以羊毛加工生意起家,而楊孫西恰巧也是以針織製衣創建事業王國。他所出生的福建石獅市,以服裝產業飲譽全國,有“ 東方米蘭”之稱。楊孫西成長於此,彷彿已註定與服裝結下不解之緣。而在這個臨海之城,長年的幼承庭訓,也埋下了楊孫西日後藝術創作的幼苗。

 

有別於今天的“ 十項全能”,成長於上世紀40年代的中國,讀書人對後輩畢竟強調琴棋書畫的藝術修養。故楊孫西無論孩提時期在家族私塾,及後在學堂上課,老師均非常着重寫字基礎教學。如此下來,由家裏的春聯,到日後祖宅牌匾上的題字,都是出自楊孫西的筆下。

 

耳順之年 書法結緣

歲月匆匆,楊孫西日後投身商海,時裝紡織生意佔去了青壯年的大半光陰,業餘藝術愛好,難免暫且擱下。及至2003 年遇上非典肺炎,楊孫西60 多歲,卻機緣巧合下與香港著名書畫家岑文濤喜相逢。岑之行書造詣,使楊孫西心悅誠服,於是毅然決定隨其學習。一度以為寂滅了的書法熱情,沒料到在耳順之年再度熊熊燃燒。那時每逢周六,楊孫西都會帶上好酒好茶到岑老師的“ 三齊堂”相聚。茶酒翰墨,酣暢淋灕,時光美何如之。

 

楊孫西認為,學者、政客、詩人各有其寫字風格。而他,則笑指自己是“ 商家佬”,能將商場上的靈活手腕應用於筆墨之間,所以有朋友說他懂“ 偷師”。事實上點撇相襯,筆墨調和,從局部到整體的考慮,寫好一幅字與打理好一盤生意,道理原是殊途同歸。

 

攝影愛好 公幹造就

營商的靈活,其實更體現在楊孫西的攝影上。80 年代,他因為時裝生意經常須走訪漢堡、米蘭、巴黎等歐洲名城。在當地,他不時與設計師討論未來的時裝款式。喜歡攝影的他,總喜歡就地取材,凝住動人時刻,冀求將之成為服裝設計的素材積累。及後於90 年代,他又因為在北京、重慶、福建、西安等地發展房地產業務而踏遍了祖國不少勝景。 一部相機在手,許多傳統建築與民族風情,都定格於一卷卷菲林之中。

 

如果說家鄉的傳統氛圍育成了楊孫西的書法造詣,那麼他的攝影興趣,則可說是來自香港的華洋薈萃。據他回憶,他在13、14歲時離鄉赴港,其時香港文化風貌自然與石獅家鄉大異其趣。當時他接觸到若干時尚雅士,耳濡目染之下,攝影愛好就是這樣悄然滋生。

 

就如張愛玲拿了第一筆稿費去買口紅,楊孫西自言人生第一份薪金也是用來買了心頭好,就是一部東德出產的單眼相機。從此以後,他培養了外出必定捎上相機的習慣。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都要借攝影留住回憶。日子有功,他的攝影作品隨着營商步伐而慢慢積累。從年輕時的歐美風情,到壯年時的祖國河山,攝影一直為楊孫西記下無數感動瞬間。

 

醉心藝術 致力弘揚

楊孫西自言,自65歲後便逐步將生意工作都交給接班人,自己專心享受退休人生。半生與書法及攝影結緣,在這兩門同屬二維空間的視覺藝術中,他發現當中同樣講究構圖、佈局,同樣都是透過光影色、點線面等造型方式去塑造美好。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人生腳步匆匆,楊孫西深感藝術提供了停歇時刻,容許人可以忙裏偷閒。尤其像他這樣處身商海經年的企業家,藝術使他沒有忘記人世尚有許多美善值得嚮往。因此,他也身體力行將自己公司旗下的香江國際工商大廈其中一層設為書畫展覽場地,展示香港本土書畫傑作,期望香港的優秀藝術可以發揚光大。這種心懷,恰如訪問時他背後牆上所懸起的“ 厚德載物”四字足以涵括 — 大地廣厚,承載萬物。楊孫西亦商亦藝的獨特取向,亦料應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