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1年6月
寓保育於發展 與時間競賽

雖然香港算不上歷史很悠久的城市,但值得保育保存的古物古蹟依然比比皆是。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坦言,保育並非清拆和保留的零和遊戲,保留舊有建築特色並注入新項目元素的“ 寓保育於發展”模式值得發展參考,希望未來與社會大眾攜手一點點發展累積,做好香港的保育工作。

 

疫情肆虐全球,封國、封關等防疫措施阻礙出國旅遊,反令市民更加留意和探索香港的景點。蘇彰德坦言,不難看到公眾對文物自然保育的關注日益熾烈,本地文物保育活化不時成為社會熱門話題。他指出,因應過去一年接獲市民及傳媒熱心通知,古諮會把340 項不在現有保育名單但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納入新增名單,當中已完成203 項評估工作。

 

文物保育社會共識高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1996 至2000 年間,普查並記錄8,803 幢全港具歷史價值的戰前建築物。經評估審視後,對其中1,444 幢進行文物評級,至今尚有83 幢尚未確定評級。蘇彰德透露,已與古蹟辦商討重新檢視普查名單餘下的逾6,000 幢建築物,已完成80% 的建築物實地視察,相信從中有些“ 滄海遺珠”項目值得審視評估。

 

早前深水埗進行工程施工時,意外發現具完整羅馬式拱門結構的百年地下配水庫,引起全城熱議及高度重視。蘇彰德由2018 年擔任古諮會主席至今,深感文物保育是一個漫長過程,需平衡各持分者,動輒數年方能成事,惟近年愈發看到社會大眾對文物保育意識日益成熟且形成共識,情況令人鼓舞,深水埗配水庫就是一個明顯案例,“ 由發現到評級予以保護,社會上下在48 小時內便達成共識。”為回應社會訴求及關注,古諮會將在下次會議審議三個百年配水庫的評級工作,包括雅賓利食水配水庫、歌賦山食水配水庫及山頂食水配水庫。

 

保育不是零和遊戲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面對社會經濟發展及住屋需求,舊建築物亦面臨重建壓力。蘇彰德以與時間競賽來形容保育工作,必須爭取具保育價值的建築物未被清拆重建前給予“ 一個名份”。他坦言,業主是保育最大持分者,有必要提高他們的保育誘因,政府推出的“ 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就是為已評級的歷史建築業主提供達200 萬元的建築物維修保養的資助,相信有助增加業主原址保留的動力。

 

同為私人歷史建築業主的蘇彰德強調,保育非清拆和保留的零和遊戲,在尊重私人業權的同時,藉不同措施及政策誘因,讓業主明白“ 在拆與不拆之間仍有不同選擇”。他舉例,建於30 年代的戰前歷史建築、位於太子道西179 號的西式洋樓便活化為酒店,建於1902 年的舊大澳警署活化而成的大澳文物酒店,以及中環舊政府辦公大樓美利大廈改建成的酒店,認為這種“ 寓保育於發展”既保留舊有建築特色,同時注入新項目元素,新舊融合,兼顧保育及發展,模式值得參考。

 

冀點線面擴大保育覆蓋面

作為私人歷史建築業主的蘇彰德早年購入跑馬地一幢三級歷史建築,活化為“F11 攝影博物館”。他分享,跑馬地至今已先後有多幢私人歷史建築業獲評級,儼然形成保育社區,“ 由點(樓址)、線(街道)、面(社區)一點一點開始發展,擴張保育覆蓋面”,相信這會成為未來文物保育的必然發展方向。

 

自小在歷史建築物長大的蘇彰德相信歷史建築物不只是一個樓址而已,由一幢幢建築物組構而成的社區具有相當作用、影響及角色,背後充滿人情味及故事,值得大家深入發掘,重申“ 每個香港市民都是文化守護者”,共同為文物守護、保育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