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載前電視劇《小寶與康熙》熱播,飾演韋小寶的張衛健在劇中不時吟出“涼風有信,秋月無邊......”,隨即就成了當時的潮語。來到今天,相信沒幾多年輕人會知道這部陳年劇,更不會知道當年的潮語,原來出自地水南音名曲《客途秋恨》。
與後輩攜手活化地水南音
《客途秋恨》還在另一套電影名作《胭脂扣》出現過,其中梅艷芳與張國榮深情對唱的那幕實在令人印象深刻。也得承認粵曲,甚至更為專門的地水南音,在近代每每只能靠當紅歌星“加持”,方能有望博得年輕一代注目。有見及此,粵劇泰斗阮兆輝早前就與歌星張敬軒合作一曲《魂遊記》,將地水南音混合於流行曲,希望這種破格創作有助推廣這種日見式微的傳統曲藝。
說到這次合作,阮兆輝打趣地以“奇怪”來形容。他說,本身不認識張敬軒,只是在一次研究如何向年輕人推廣地水南音時,機緣巧合得知對方亦早已對地水南音有興趣,才促成合作。據張敬軒憶述,他與地水南音的緣份始於童年在家鄉廣州住處附近聽到一對失明夫婦賣藝而起。阮兆輝對此深信不疑:“他確是懂,一開口就聽出他是唱對了味道。”
榕樹頭下 造就名伶
與張敬軒一樣,阮兆輝接觸地水南音也是緣自小時候的經歷。數十年前,在香港有位名叫杜煥的地水南音大師,曾有一段時期在油麻地榕樹頭賣唱。“當時我蹲在旁邊聽,久而久之就喜歡了。”但阮兆輝補充,雖然他景仰杜煥,但彼此卻不認識。至於說他是杜煥弟子,甚至在其離世後負責殯殮,更完全是誤會。“我只曾在杜先生大去後呼籲籌款,所得用作支持歌伶演出。”
在本地廣大觀眾心目中,阮兆輝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自七歲起從事演藝工作,素有“神童輝”美譽。但他最為人所憶記的,是粵劇成就,是電影演出,卻不是如今致力推廣的地水南音。就算翻閱阮兆輝曾出版的回憶錄,也找不到他詳細談論地水南音的篇章。問到其中緣由,阮兆輝只謙稱自己從沒正式學習過地水南音,充其量只是一位愛好者而已。
遺憾有時 飛揚有時
後來一次慈善籌款,在電視上演唱了一節《男燒衣》,吸引到唱片公司老闆找他灌錄了一系列的《南音集》唱片。談到這次錄音,阮兆輝不無遺憾。例如《祭瀟湘》一曲,難度頗高,唱片發行後覺得自己唱得不夠好,遠不如前輩鍾德之水平,所以不再在公開場合演唱此曲。另外,著名編劇家陳冠卿曾在聽過阮兆輝《祭瀟湘》錄音後致電給他,指出其錄音版本唱詞錯訛甚多。這個提醒出於善意,但確也使阮兆輝深深為此懊悔,覺得自己準備不足。
當然,地水南音也曾為阮兆輝帶來精彩經歷。1992年,他得到在英女皇御前獻唱地水南音的機會。他憶述,當年是英女皇登基40周年,所有英聯邦地區都會派藝術家前赴倫敦表演,阮兆輝那次就是香港代表。為了這次演出,他與粵劇界著名編劇葉紹德合力創作了一首《香江頌》。阮兆輝說,此曲雖短,卻斟酌了好一段日子才完成創作。“我們畢竟是中國人,不欲在女皇面前過份歌功頌德。所以唱詞必須字斟句酌,務求不亢不卑。”
高而能下 承傳有心
阮兆輝雖然強調自己在地水南音方面“不是專家”,但在灌錄五張《南音集》專輯背後,實不無承傳之志。與西方音樂體系森然相比,中樂本已是較為薄弱。若論充滿地方色彩的地水南音,目前更是難以找到較為正式、具系統的專論與錄音。這個問題,阮兆輝又豈會不察?據他透露,他目前正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出版相關學術專著,希望除了年輕時的錄音以外,趁自己尚在精神矍爍之時,能為地水南音承傳有進一步的奉獻。
別以為阮兆輝只顧及學院專著的“高大上”,在承傳方面其實他也接地氣得很。他指活化地水南音除了與流行歌手合作之外,也應該走進校園,讓年輕一代有所接觸,及早於其心中播下種子。目前,他身為藝術總監的“一桌兩椅慈善基金”已經在推廣教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荊棘滿途 血仍未冷
對地水南音的未來,阮兆輝不諱言是不太樂觀。他從來沒幻想地水南音可以有朝一日勝過流行曲:“它注定是小眾興趣,藝術這回事從來不能強迫。”故他只求這種充滿香港傳統韻味的藝術形式不至失傳就已不錯。對於承傳,阮兆輝從不拘泥守舊,任何能活化地水南音的做法,例如在目前流行線上音樂平台中供大眾試聽,他也覺得不妨一試。
阮兆輝說,地水南音的蒼涼只有失明瞽師方能唱出韻味。孤舟愁寂,晚景涼天,地水南音的世界從來難容幾多熱鬧歡騰。回首這樣一路走來,阮兆輝仍笑說:“如果有合同可以簽訂,我願意承諾永遠獻身戲曲!”說着,熱情仍令人想起昔日那個在榕樹頭下聽杜煥聽得迷醉的翩翩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