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1年12月
“ 十四五”啟航 香港金融新機遇

“ 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當中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香港憑藉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可積極配合國家的“ 雙循環”戰略,在內地金融對外開放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鄂志寰:經濟新格局下 香港金融具優勢

新冠疫情深刻改寫全球經濟金融格局,也為未來環球經濟走勢增添不確定性。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鄂志寰認為,未來全球經濟走向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首先還是疫情的影響。“ 疫情已持續逾兩年,但其影響仍然深遠,它令全球經濟分化,今年環球經濟普遍迎來復甦,但各國復甦情況各異,加上各國疫苗分配不均、防疫措施不一致,預料這種分化可能進一步加劇。”

 

其次,目前全球經濟復甦,很大程度依賴宏觀政策的推動,其中尤以美國的貨幣政策為最重要觀察點。鄂志寰分析,由於美國經濟整體復甦較歐洲快,產生一定的通脹壓力,並已開始為縮表做準備。從最近一次聯儲局會議紀錄看,加息的步伐可能加快,不利於全球經濟復甦。最後一個因素就是地緣政治風險。她解釋,目前中美貿易爭端正進入新階段,市場對中美經濟脫鈎存有一定憂慮,政治不確定性將為經濟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 十四五”激活香港金融業發展

在此新經濟格局下,鄂志寰表示,“ 十四五”規劃提出“ 雙循環”構想,香港憑藉優越地理位置,可望受惠於國家的高速發展。“‘ 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有助香港鞏固既有優勢之餘,亦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新切入點。大灣區戰略亦為香港提供更大腹地,區內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將為香港金融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大灣區9+2 整體產業佈局中,鄂志寰認為,大灣區內城市各有其清晰定位和分工,大灣區加速融合對香港經濟具支持作用。“ 特別是最近推出的橫琴和前海方案,對內地經濟的改革創新提出不少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提升和香港、澳門的優勢互補。預計到2025 年,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將超越東京灣區,成為全球最大灣區;到2035年,其經濟總量更可望佔全國GDP 的18%。”

 

香港金融業傲視同儕

經多年發展,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業務上已具備先發和規模優勢;至於國際資產管理業務方面,隨着跨境理財通落實後,香港迎來嶄新的機遇,使其金融業內涵得以豐富;加上香港在保險業務累積了豐富經驗,全球20大保險公司中有14間已落戶香港,預期香港在打造全球風險管理業務上有一定優勢。

 

金融業向來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紐約、倫敦在近年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通常穩佔首兩位,今年香港則力壓新加坡重回第三。鄂志寰認為,這反映香港已逐漸從近年的社會動盪中恢復過來,可望為國家對外金融開放擔當更重要角色。“ 香港金融中心的特徵之一是高度國際化的銀行業,香港是全球國際銀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球100多家主要銀行中,有70多家在香港開展業務。加上市場透明度高、市場監管機制、法律體系完善程度全球領先,凡此種種皆令其競爭力傲視同儕。”

 

 

 

李盧霞:香港是金融超級聯繫人

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憑藉其獨特經濟地位,成為國家與世界市場之間獨一無二的“ 超級聯繫人”。工銀亞洲戰略規劃與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李盧霞表示,這與其自身優勢密不可分,例如香港擁有低稅率、結算便利、海關通關、物流快捷安全等優勢,成為內地企業的重要貿易轉口中心。“ 自回歸以來,內地經香港轉口出口的貨值達37.6 萬億港元,年復合增速約5%;同時香港是內地最大的投資來源地,回歸後來自香港的投資總額逾1.2 萬億美元,佔內地吸引外資總額達56%。”

 

“ 雙循環”強化聯繫人角色

最近國家提出“ 雙循環”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前海方案等政策亦相繼出台,有利進一步強化香港的聯繫人角色。李盧霞指出,香港作為重要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向來是中國經濟“ 外循環”的重要樞紐。例如近年香港與“ 一帶一路”多國簽訂自貿、投資、稅務等協定,有望在沿線的跨境投融資活動中持續發揮作用;此外RCEP 也開創亞太區域一體化新局面,商務部已表示支持香港盡早加入。

 

至於“ 內循環”方面,隨着大灣區整合提速,香港優勢服務業有望與內地經濟對接。“ 珠三角九市具備先進shutterstock製造業基礎和優勢,但高端服務業佔比仍然偏低。而香港則是全球服務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金融、貿易、法律等先進服務業的優勢明顯,有望通過大灣區的廣袤市場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形成兩地優勢互補。”至於創科方面,李盧霞指香港的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可透過在廣東設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等,將科研成果在內地實現產業化,形成產學研分工的發展格局。

 

擔當國家金融對外開放樞紐

李盧霞認為,香港在把握改革開放機遇過程中,其金融中心地位持續躍升,發揮國家金融開放的樞紐作用。“ 香港是內地金融業跨境經營首站,過去五至十年,大批中資銀行在港開展業務,中資銀行總資產在香港銀行業中的佔比,從1995 年不足10%,提升到2019 年的36%;同年中資銀行客戶存款和貸款在同業佔比分別高達37 和38%。”

 

香港也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樞紐,擁有最龐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目前全球70% 以上的人民幣支付通過香港進行結算;同時,香港是新經濟企業上市融資的首選平台。“2018 年港交所實施上市制度改革,為新經濟企業拓寬融資之路。截至今年六月底,共有51 家公司按照相關制度在港上市,融資總額超過5,100 億港元;目前在港上市內地企業數量佔港股逾半,市值已佔總市值超過80%,足以反映香港融資市場的強大吸引力。”

 

 

 

黃王慈明:香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表示,觀乎近年香港公募基金的發展,對人民幣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她闡釋,公募基金是指香港證監會認可的基金,今年投資在人民幣標的產品有50 多種。“ 如單看數目可能不算太多,但香港或國際投資者投資人民幣產品,還有人民幣存款、A 股或人民幣債券等多元化渠道,而且公募基金中還有一種屬於人民幣的專門類別。”

 

人民幣產品需求日增

雖說是人民幣類別,但這種公募基金,不一定直接投資在人民幣資產。舉例說,一個環球基金或美國的債券基金,投資者買賣時是用人民幣,但投資過程中,基金可幫你兌換成外幣來投資。”黃王慈明表示,這類基金的增長十分迅速,2019 年時約有200個,現已增至約300個,並認為這種產品的意義更大,因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不一定要以人民幣資產為投資標的,還可透過以人民幣投資其他產品。

 

跨境理財通強化香港角色

黃王慈明預期,隨着跨境理財通開通,類似基金將越來越多,未來內地客戶多以此渠道投資香港理財產品,即是以人民幣購入,但卻投資到世界各地的不同產品,這對推動人民幣作為投資工具有着重要意義。

 

“ 事實上,這亦側面反映香港的重要性。根據證監會數據,去年香港管理的資產中,投資內地市場佔21%,比去年增長47%;不論股票或債券,海外投資者都是透過香港,以滬、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措施投資內地資本市場。滬、深港通初開通時,只有10% 至15% 海外投資者利用作投資內地A 股,到今天這個比例已升至70%,足見香港所擔當的“ 超級聯繫人”獨特角色。”

 

持續完善互聯互通安排

未來不論海外投資者投資內地,或內地投資者把資產配置到海外,香港均是首選的中間人。黃王慈明認為,香港與內地應加快互聯互通安排,以應對日增的需求。“ 過去香港與內地間的基金互認,部分規定可能過於死板,欠缺操作性,導致海外基金無從參與;吸取過去經驗後,隨後跨境理財通的相關細節安排更趨完善。

 

但她強調,目前理財通只限於中、低風險產品,若要真正滿足內地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未來中、低、高風險的產品必須一應具備。此外,如未來大灣區朝着單一市場的方向發展,便應盡快完善香港與內地從業員資格互認等制度安排,令互聯互通在法律和運作層面都能達到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