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3年1月
大灣區擔當碳中和先行者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積極推動碳中和既是必要舉措,亦是實現區域高質發展的重要目標。若大灣區能夠率先實現碳中和目標,定能為全國提供參考範例。同時,在大灣區城市群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透過支持國家和大灣區內綠色項目的融資和認證,助力國家實現綠色經濟轉型。

 

 

 

許正宇:善用香港綠色金融優勢 助力國家實現碳中和

粵港澳大灣區屬全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預期可為實現碳中和發揮重要作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深信,在國家強而有力的支持下,配合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料可透過引導國際資金配對優質的綠色項目,為國家的2060碳達峰以至碳中和作出積極貢獻,並可推動香港邁向205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支持打造香港成為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發展前景開闊。許正宇指出,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亦是亞洲領先的金融中心,在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領域上一貫具有龐大優勢,前景廣闊。“我們一直致力推動更多機構使用香港的融資平台和專業服務,進行綠色和可持續融資及認證,以支持大灣區綠色企業和項目。”

 

降低資助門檻 推展綠色融資

隨着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於2021年5月推出,相關範疇的合資格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發債和外部評審服務支出將得到資助。許正宇稱,局方由2022年3月起更將申請外部評審費用資助的最低貸款門檻,由兩億港元降至一億港元,讓更多企業有機會獲得綠色融資。截至2022年12月初,該項計劃已向逾170項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工具,批出近1.5億港元的資助。

 

與此同時,許正宇樂見深圳市政府於2021及2022年連續兩年,在香港發行包括綠色債券在內的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而前海當局亦向在港發行綠色債券的前海企業提供最高20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正能彰顯香港作為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的地位。

 

擴稅務優惠範圍 吸引內地來港發債

為吸引更多內地地方政府來港發行綠色債券及其他債券,許正宇強調,特區政府會通過修訂法例,擴大稅務優惠的覆蓋範圍,由深圳市政府在港發行的債務票據,廣及其他內地地方政府在港發行的債務票據。

 

“香港交易所於2022年10月推出全新的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為亞洲以至全球自願碳信用產品和工具交易,提供高效透明的交易平台,也是目前唯一為國際自願碳信用產品交易,同時提供港元及人民幣結算的碳市場。”許正宇引述數據表示,單是推出首月(10月28日至11月24日)已錄得超過40宗交易,涉及約40萬噸碳信用項目。

 

三管齊下強化綠色金融實力

建構綠色金融生態圈,離不開產品、人才及市場這三大重要元素。有見及此,許正宇表示,政府一向着重三管齊下,強化香港綠色金融實力。“在市場發展方面,當局早於2018年已成立政府綠色債券計劃,成功發行近100億美元等值的綠色債券。未來亦將持續擴大政府綠色債券的發行,並於2021至2022年度起的五年內,將總發行量增至此前的五倍以上。”

 

針對人才培訓,許正宇指出,政府已聯同金融監管機構和業界,就加強本地相關人才庫推出多項措施。“我們在2022年12月推出為期三年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培訓先導計劃’,旨在推動本地合資格從業員及有志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士,參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相關的培訓。”

 

打造碳交易生態圈

在碳市場方面,繼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面世後,許正宇指下一步將推展擴容產品服務、改善交易機制和基礎設施,並探索制訂適用於香港的相關標準等,以積極拓展碳交易生態圈,打造香港成為領先的國際碳交易中心。

 

前瞻未來,許正宇強調,特區政府將繼續透過不同渠道推展綠色金融的相關工作,包括與大灣區等內地有關當局保持聯繫、推廣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以至提供有助市場發展的基建和動力等,冀鼓勵更多機構善用香港的資本市場及金融和專業服務,作為綠色和可持續投融資及認證,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區內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的地位,力求為金融業注入新動力的同時,亦為香港和國家的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王緝憲:統一協調空域管理助航空業減排 推動大灣區實現碳中和

作為近年最受關注的環保議題,推動碳中和已成為不少國家及地區的共同目標。大灣區香港中心研究總監王緝憲認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不斷發展,人口規模務必持續擴大,航空出行的需求亦將一直增加。要助力國家於2030年前達到“碳達峰”,以至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必須從每年碳排放量約佔全球2%的航空業着手,特別是由統一協調管理區內各個機場的空域做起,方能達致減排目標。

 

王緝憲引述,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19年航空運輸業產生的碳排放總量為9.18億噸,較2013年增長了29%,佔全球排放比重約2%。其中85%的航空碳排放來自客運,貨運機約佔15%;而美國、中國及英國的航空客運碳排放量,更佔據全球前三位,排放量分別為1.79億噸、1.03億噸及0.32億噸,合計超過全球航空客運市場碳排放量的40%。由此可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航空運輸是必須正視的關鍵環節。

 

統一航空制式 改善大灣區航空碳排放

“按照一般情況計算,一架波音747飛機由起飛、爬升至下降,全程250千米的距離,需要使用約7,840千克的航空燃料。若是較長的航線,每增加1,000米就會額外使用10.1千克燃料。”他續指,以飛行530千米為例,約需使用10,668千克燃料,合共釋放超過33噸二氧化碳,這個數字亦相等於航機在空中盤旋20多分鐘造成的淨碳排放。

 

因此,他強調,航空業要達致節能減排,首要當然是透過改進飛機的發動機效率以至減輕整體重量,以提高能源效率。“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個城市在相關範疇可做的工作不多,卻能從改善空域擁擠或堵塞方面着手,以減低飛機在跑道滑行等待起飛,或在空中盤旋輪候降落時帶來的額外碳排放。”

 

王緝憲闡釋,當中一大關鍵要素是促成區內各個機場的空域達致統一協調管理。要做到這點,務必先行統一內地與香港的航空制式。“現時兩地制度各有不同,香港沿用英制,內地則採用公制,故需要將彼此的制式統一,才能朝空域協同管理踏出重要一步。”他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在推進空域統一管理事項上,應加強主動性,同時對未來發展作出長遠規劃,方能令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共同受惠。

 

香港綠色技術推廣至大灣區

另一方面,王緝憲又引述香港能源消耗的數據,指當中以商業樓宇所佔比例最高,約為40%,而居住亦佔20%。耗電源頭主要來自冷氣。他建議政府宜通過設立KPI(關鍵績效指標),藉此制約冷氣機能源消耗過多的問題。此外,因應未來約三分之一的公屋需要更新,若可採用將大部份熱能排除在外的建築物料,料有助大幅節能,並減少碳排放。

 

王緝憲深信,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一向並不落後,若能將各種行之有效的綠色技術推廣至粵港澳大灣區,必定大有可為。“事實上,以社會公平、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三大原則為基礎、配合以長遠的社會進步為本的可持續主義,特別適合繼續維持‘一國、兩制、三貨幣’的粵港澳大灣區。而以這種思維考慮區域發展和規劃,亦可為‘融合’二字賦予更深層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