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3年2月
香港基建再起動

新一份《施政報告》宣佈興建“三鐵三路”,加上規劃中的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計劃,預示香港未來10至20年將迎來新一輪基建熱潮。基建往往是帶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到底本屆政府推動的多項大型基建及規劃,對未來香港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何積極作用?以及如何推動香港更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凌嘉勤:開拓前瞻規劃 與大灣區融合發展

長久以來,土地房屋供應短缺問題一直困擾香港,開拓土地亦是歷屆政府的首務。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名譽教授、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表示,開拓土地絕非易事,當局必須持之以恆不斷進行,決不能再因應短期經濟波動而停止造地。他續指,發展局及規劃署於2021年10月公佈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最終報告,當中就本地的長遠土地需求和供應作出估算,並為香港未來發展制訂“概念性空間框架”,並明確提出興建兩大都會區 ― 維港都會區和北部都會區。

 

持之以恆 開拓土地

“這份報告橫跨幾屆政府,其開拓土地的方向甚為一致,未來用地主要來自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接下來最重要是如何落實推展,確保本港持續有土地供應。”凌嘉勤補充,北部都會區的住宅用地以最高地積比率6.5倍為指引,其發展規劃將與東涌、將軍澳相近,其密度較第一代新市鎮高,配合工程設計,相關基建將足以支持其發展規模。

 

2021年曾重返政府出任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的凌嘉勤指出,北部都會區的範圍內有五條新鐵路,其中三條涉及跨境基建,包括港深西部鐵路及北環線等;加上區內以創科產業為發展基礎,區內必須建構完整的創科產業生態系統,務求與大灣區保持緊密合作。“北部都會區的區域融合發展將為香港帶來龐大的動力和機遇,支持北部都會區與大灣區融合發展,更有利香港更好融合國家發展大局。”

 

發展創科產業 強化灣區合作

凌嘉勤認為,應透過“全願景主導”開創更具前瞻性及突破性的港深合作模式,從而構建一河兩岸的創科產業發展重鎮、大灣區跨境互動強度最突出和最便捷的地區,以至大灣區內對創科產業和創科人才最具吸引力的高地。他相信,未來20年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基建及房屋建造活動最活躍和集中的地區,可為年青一代提供大量就業機會,達致香港四個商業核心區(CBD)的功能協調配合,以“積極保育 城鄉共融”及港深“雙城三圈”為基礎,協力締造深具特色的世界級都會景觀。

 

突破“南金融 北創科”格局

凌嘉勤又指,香港毋須簡單地以“南金融、北創科”的格局進行規劃,局限區域發展。隨着大量工作職位及居住地方逐步進駐,北部都會區將由過境通道演變為香港與其他城市經濟交流的空間載體,料亦會全面改變市民及企業的行為,並進一步促進港深發展。

 

提及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現屆政府提出“提速、提效、提量”造地建屋,並計劃修訂《城市規劃條例》等法例,以加快開發土地流程。凌嘉勤認同建屋提速發展的大方向,並建議當局可進一步加強內部協調,如通過設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加快處理每個私人發展審批申請。

 

發展與保育可同步進行

在現時未發展的用地中,凌嘉勤認為,改劃綠化地帶建屋是較有效的選項,過往規劃署曾尋得約150公頃綠化地帶改劃,相當於全港綠化地帶用地的1%,預期可提供約10萬個住宅單位。而規劃署現正進行新一輪綠化地帶研究,預期可找到更多合適發展房屋的用地。

 

凌嘉勤闡釋,現時部分農地及綠化地帶因使用不當而變成棕地,發展棕地正可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增加發展用地,並消除滋擾環境因素,改善周遭環境。北部都會區發展便是一例,其中一個重點行動方向就是實施創造環境容量的積極環保政策,同時修復和保育濕地,增加環境容量。凌嘉勤強調,發展與保育並非對立,有效的發展不但可增加發展容量,更能改善環境。

 

 

 

葉文祺:基建熱潮有助增加職位與土地供應

“三鐵三路”備受注目,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葉文祺形容,運輸基建有如血管動脈,不但確保城市正常運作,對釋放土地發展潛力更是至關重要。“縱使新界地區約佔香港面積近九成,惟多年來因應基建配套不足,引致發展潛力受限制,至今本港只有一半人口居於新界。即使如此,現時新界南北交通已見飽和,如在疫情下,屯馬綫於2021年的運載量已達到86%。”

 

拓展兩大都會區 推動經濟發展

考慮到北部都會區計劃將令現時少於100萬的人口大幅增至250萬,葉文祺指出,適時有必要增加運輸基建,紓緩已發展地區的交通壓力;同時提升維港都會區與北部都會區的連接,完善香港的整體交通網絡。至於有關鐵路及幹道的詳細走綫,他則認為需再作探討,特別是未來基建的投資成本龐大,走綫應充分考慮沿線可釋放多少土地潛力,除了提升工程效益,也可通過土地發展來支付建造成本。

 

提到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計劃,葉文祺指出,前者透過大面積填海造地,能為香港提供大量平整土地,為傳統的維港都會區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其中人工島將拓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除了對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大有幫助外,由於距離現有市區不遠,也可提供調遷空間,支援港島和九龍舊區重建引起的連鎖流動。

 

突破深港隔閡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北部都會區更是打破香港傳統以來由‘中環視覺’主導的城市規劃,並突破深圳與香港兩地的隔閡,為新界提供一個策略性的發展藍圖。”葉文祺坦言,北部都會區將以創科產業為經濟引擎,打造“城市與鄉郊結合、發展與保育並存”的獨特都會景觀,也可透過加強香港與深圳合作,讓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對迎來大量基建項目,有立法會議員及社會人士憂慮或會出現人手不足及成本壓力等問題。葉文祺相信,近年香港的大型基建項目面對超支或延誤落成的情況,一般源於多項大規模合約同時展開,如港珠澳大橋、中環灣仔繞道、香園圍公路等主要道路紛紛上馬,加上五條鐵路(高鐵、西港島綫、觀塘綫延綫、南港島綫(東段)、沙中綫)不僅全部同時進行,更要在數年內完成,導致物料和人力資源緊張,一時間勞工、建材和機械的價錢和租金都大幅飆升。“再者,政府為應對疫情,增撥大量資源防疫抗疫及推出紓困措施,亦導致開支大增並面臨連續三年財赤和財政儲備下跌,對開展基建項目造成一定影響。”

 

引入私人市場力量 便利融資安排

面對基建前期支出龐大,葉文祺建議政府吸取早前的經驗,謹慎規劃基建項目的優先次序及落實具體的時間表。藉此協助建築業界更健康發展,避免出現“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情況,同時增加社會及市場對項目的信心。“當局可參與過往不少大型項目的成功經驗,考慮引入私人市場力量,包括公私營合作、建設-經營-轉讓(BOT)或發債等,一方面借助相關資源與經驗;另一方面可分擔發展風險、藉此減少現金流壓力,以及便利融資安排。”

 

置身於疫情引致的經濟不景氣下,葉文祺強調,香港需要具前瞻性的投資。而透過推展有關基建項目,正有助重塑香港,未來可望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以發展創意工業、科研、教育、醫療、體育等受土地不足限制的行業,由此亦能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宜居的都會。“交通基建除了為乘客節省時間,也可帶來其他正面效益,例如經濟活動增加、發展密度提升及賣地收益等。同樣地,建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將能讓土地承載大規模發展,有效促成規模經濟和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