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3年3月
“東方之珠” 重現香江


香港素有“東方之珠”美譽,見證香港經濟騰飛邁向亞洲四小龍的傳奇,亦寓意維港景致有如夜明珠般璀璨閃耀。但可有想過,歷史上香港確曾是盛產珍珠之地?惟滄海桑田,本土珍珠業早已與港人記憶漸行漸遠。直到2014年,“珠二代”王俊傑於香港水域重啟珍珠養殖,名副其實的“東方之珠”終重現香江。

 

“東方之珠”真有其珠

“漭漭愁雲吊媚川,蚌胎光彩夜連天。幽魂水底猶相泣,恨不生逢開寶年。”這是南宋詩人方信孺筆下的採珠人慘狀:為了採集光彩奪目的珍珠,多少採珠人命喪媚川之下,亡魂相泣,不忍卒睹。詩中的媚川不是別處,正是今天香港大埔一帶。香港珍珠養殖協會聯合創辦人王俊傑坦言:“可以說,中國自有信史以來,香港便是盛產珍珠之地。但說來諷刺,後來香港雖有‘東方之珠’之名,但本土珍珠卻已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父輩為珍珠養殖商,王俊傑戲稱自己為“珠二代”,一直對港產珍珠有一份難以言喻的感情。“上世紀五十年代本地商人曾與日本合作,於大埔一帶發展珍珠養殖。初時尚算順利,但到六十年代接連遭遇颱風溫黛襲港、新市鎮發展、工業水質污染等問題,令珍珠養殖發展迅速走下坡。到七十年代,行業已基本式微,實屬可惜。”

 

重振港產珍珠  只此一家“珠農”

2009年王俊傑回流香港,深感要在港復興珍珠養殖,必須以創新思維行之。而要數他“打響名堂”之作,必是2012年發明並取得專利的Metakaku® “珍珠身分證”技術,有關技術成功獲得政府資助,並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智慧香港物聯網應用獎銀獎(2015)、IOT Journal Award-最佳物聯網應用獎優異獎(2015  美國)、亞洲珠寶-年度業界生產科技創新獎(2014)等多個獎項。簡單而言,這是透過RFID技術,把無線數碼標籤植入珍珠的“珠核”,則不論該顆珍珠運到何處,皆可隨時追蹤其原產地,杜絕魚目混珠的情況。

 

王俊傑表示,這項技術是香港原創,故希望第一代擁有數碼標籤的珍珠是在本港水域生產,故其養珠之路也由此展開。2014年,他嘗試於榕樹澳養殖珍珠貝,不幸於翌年遭遇紅潮,損失慘重;其後幾經考察,決定於西貢白沙灣再設立基地,這次不但把養殖成功率提到七成,收成的珍珠更遠銷外國,令貨真價實的港產珍珠重現人間。

三年疫情  焉知非福

珍珠的養殖時週期甚長,基本需時十個月方有收成,加上香港高昂的成本,經營絕非易事。但王俊傑憑着一腔熱誠,加上對行業的透徹認識,幾年下來仍是游刃有餘。2018年,香港香港珍珠養殖協會成為漁農自然護理署透過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資助的先導計劃,豈料2019年的社運令經營遭遇挑戰,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完全打亂其養珠大計。“香港本是全球最大的珍珠貿易中心,但疫情下展覽活動幾近停頓,我們可做的也不多,深感無奈。”

 

不甘坐困愁城,王俊傑留意到疫情下本土旅遊業的龐大潛力,毅然把珍珠貝轉為用於導賞團,以教授珍珠知識和“開珍珠體驗”為招徠,推出後大受歡迎,更成為新興本地遊熱點。“透過導賞團,不但可推廣珍珠知識,更重要的是凸顯珍珠的更多可能性,而非單單作為一種貿易商品。”

小小珍珠  擁抱無限可能

珍珠來到王俊傑手中,其“可能性”確實十分可觀。除了導賞團外,王俊傑還開辦各類型工作坊,讓市民以珍珠製作心儀飾物;亦推出“校本珍珠養殖計劃”,於校園設置生態缸,讓學子實戰養殖珍珠;最近更與本地醬園合作,把珍珠貝肉製成惹味的XO醬。“眾所周知珍珠末具有美容功效,將來或可與本地商家合作,製成各類護膚產品,惠及市民大眾。”

 

事實上,珍珠養殖對環境生態也大有裨益。王俊傑指出,珍珠貝是濾食性生物,每天平均能過濾150至200公升水,猶如海水淨化器;而放置珍珠貝的養殖籠,就如一個個浮動珊瑚礁,吸引微生物和小魚棲息,形成海洋生態圈。“作為現代養珠人,不應單單着眼於盈利,我的終極目標是探索一條聯繫本土經濟、保育和社區的‘養珠使命’之路,讓‘東方之珠’真的可以再顯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