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4年8月
北部都會區發展「尖白流」

香港銳意發展北部都會區,早前發展局公佈流浮山、白泥、尖鼻咀(“尖白流”)的發展方案,建議將“尖白流”一帶的中心區域發展成為數碼科技樞鈕,可望配合僅有一灣之隔、同屬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深圳南山區,形成合作夥伴關係。“尖白流”同時具備發展生態旅遊勝地的潛力,預期未來可成為大灣區內“一程多站”的旅遊熱點,達致互利共贏。
 

甯漢豪

善用“尖白流”開拓創科及旅遊產業新空間

根據2023年10月底公佈的《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尖白流”將會是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擴展部分。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認為,“尖白流”具備五項規劃特色。在產業層面,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尖白流”坐落於北部都會區西面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正可與前海合作區和南山區在金融、專業服務、物流服務等領域,推動及深化高端經濟服務。“我們計劃在流浮山發展數碼科技樞紐,既與洪水橋/厦村的發展相輔相成,也可與相隔一個后海灣的前海產生協同效應。”

 

“尖白流”規劃具五大特色

在旅遊方面,甯漢豪指尖鼻咀和白泥擁有優美自然景致,並可從香港境內眺望后海灣全景和深圳,非常適合發展為生態旅遊勝地,可全方位吸引國際、內地和本地旅客。政府亦計劃設立海岸保護公園,在保育海岸生態系統的大前提下,為公眾帶來切合所需的戶外生態康樂空間和設施,確保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針對交通基建,甯漢豪預期,待計劃中的鐵路和公路逐步落成,“尖白流”將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發展區。“就跨境交通,擬建的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會在流浮山設站,跨越后海灣經深圳灣口岸接入前海。至於與香港其他地區的連結,則會有兩條本地鐵路(包括擬議的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以及屯馬綫)於洪水橋交匯;而十一號幹線、屯門繞道及北都公路也會加強“尖白流”與新界地區的道路交通聯繫。其中屯馬綫的洪水橋站計劃於2030年啟用。

 

“在房屋供應層面,住宅發展主要規劃在尖鼻咀與數碼科技樞紐之間的海岸地帶,以及天水圍河西岸,預期可提供48,000至53,000個單位。”甯漢豪續稱,當局在規劃“尖白流”時,已將鄰近的天水圍新市鎮納入考慮範圍,計劃美化或活化天水圍河並完善現有及規劃中的藍綠網絡,藉着與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的連繫,天水圍社區的居民將有更多就業機會、住屋選擇及娛樂和社區設施。

 

聯動深圳南山區  發展數碼科技樞紐

通過有關發展規劃方案,流浮山將定位為數碼科技樞紐。甯漢豪闡述,深圳南山區凝聚大量創科人才,在流浮山設置數碼科技樞紐,無疑能加強本港數碼社區與南山區和前海的合作。“數碼科技樞紐重點利用先進科技推動新經濟與傳統經濟融合,當中涵蓋金融科技、智能生活和數碼娛樂等領域。與此同時,當局將透過打造優良的創業環境吸引青年創業者落戶,讓數碼科技樞紐成為新興初創企業的搖籃。”

 

甯漢豪預期,上述的發展規劃同樣有助推動洪水橋/厦村現代服務業樞紐在金融及其他專業服務的技術轉型。她續指,位於香港島並已經在內地和國際市場建立聯繫的數碼港已應特區政府邀請就流浮山成立數碼科技樞紐展開進一步研究。數碼港對推動生態圈發展經驗豐富,並於2021年與前海管理局簽署合作備忘錄,為未來合作奠定重要基石。

 

旅遊資源豐富  尤可發展生態旅遊

除推動數碼科技外,“尖白流”亦具備發展生態旅遊勝地的潛力。甯漢豪分享,“尖白流”擁有北部都會區其中一條最長的海岸線,從尖鼻咀延伸至白泥,其中尖鼻咀享有后海灣和鄰近拉姆薩爾濕地的壯麗自然景色;白泥的日落更有天空之鏡的美譽。而流浮山的蠔場更是獨特文化地標,海鮮街也名聞遐邇。加上“尖白流”一帶可從香港境內眺望后海灣全景和深圳,吸引不少人慕名而至。
 
“根據旅遊業和酒店業界的初步意向調查,尖鼻咀具潛力發展為動態的生態旅遊節點,可提供海景度假酒店、零售、餐飲、娛樂設施及各類型的生態旅遊用途,例如戶外探險公園和露營地點。白泥則風光如畫,亦是紅樹林和豐富海洋生物的家園,在不影響自然保育的前提下,我們建議在該地區建造具品味和特色的酒店、度假村和生態旅舍,提供與自然相關的活動,以及鄉村式的零售店舖和周末市場等。”她補充,尖鼻咀和白泥之間的沿海地區亦可考慮建造一條海濱長廊,供本地市民和遊客觀光、騎自行車和休閒散步。
 
至於流浮山海鮮市場,甯漢豪指當局將探討透過原址改善工程,為遊客帶來更好的體驗,亦計劃在數碼科技樞紐前面的海濱休憩用地旁設立表演場地,吸引更多遊客到訪,帶動“尖白流”的酒店、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甯漢豪強調,特區政府致力推動北部都會區以至“尖白流”的規劃發展,當局於去年在粵港、港深合作機制下成立“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就北部都會區相關事務加強香港與內地的溝通和協作;並聯同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規劃署等不同部門,透過不同渠道與內地相關單位保持溝通,當中亦有就“尖白流”的發展建議交換意見。“我們期望善用北部都會區,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特別是深圳的協作發展,在產業規劃、土地使用、運輸建設、生態保育等領域,發掘更多合作機遇

 

葉文祺

“尖白流”成連結香港與大灣區的大動脈

就發展局公佈推動“尖白流”的發展方案,社會各界普遍予以正面評價及期許。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席主管葉文祺期望,深圳及香港兩地政府可加快跨境交通基建的建設進度,配合優化通關安排,同步提升流浮山數碼科技樞紐及深圳南山區(特別是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對國內外企業和人才的吸引力。

 

談及“尖白流”規劃方案所帶來的整體效益,葉文祺預期主要可體現於兩大層面。在本地層面,“尖白流”將強化香港的經濟體質,與洪水橋新發展區形成互補作用。以創造職位為例,洪水橋的發展重點是提升物流和專業服務等傳統優勢產業;而流浮山數碼科技樞紐則有助開拓金融科技和數碼娛樂等新經濟產業,兩個地理上靠近但性質不同的產業集群,將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區域就業中心的功能,提供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職位,令從事各行業的新界居民都能實現原區就業。

 

毗鄰深圳南山  促進兩地資金人才流通

在跨境層面,葉文祺認為,“尖白流”將成爲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的“大動脈”。流浮山數碼科技樞紐是香港少數直接毗鄰深圳的科創園區,比新田科技城更靠近有“中國矽谷”之稱的深圳南山區,區內的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都是深圳市未來重點發展區域。他深信,“尖白流”對深港之間人才、資金、貨物和數據等要素的流通,將扮演關鍵角色,也是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實現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戰略佈局。再者,“尖白流”的效益將與港深西部鐵路相輔相成,加上港深西部鐵路有望進一步連接港島西至洪水橋鐵路,將來自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人流直接帶往交椅洲人工島及港島核心市區,完善“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基建佈局。

 

加快跨境交通建設 吸引龍頭企業落戶

要促成香港與深圳南山區實現優勢互補,葉文祺稱,兩地政府除加快跨境交通基建的建設進度外,交通基建發展亦應趕及在首批企業和居民遷入前落成提供服務,方能給予有意進駐發展的企業和人才足夠信心。與此同時,他期望兩地政府落實港深西部鐵路的“一地兩檢”安排,例如考慮在內地境內深圳灣口岸或前海站設置出入境口岸設施,促進深圳和香港兩地居民往來。

 

至於打造“尖白流”成為數碼科技新焦點的的挑戰,葉文祺認為離不開招商引資及建構活躍的產業生態圈兩大範疇。“當局不妨考慮提供一些專門面向金融科技和數碼娛樂行業的激勵措施,例如提供法律框架促進香港和大灣區之間便捷的跨境數據流通,精簡各項初創企業政府資助計劃申請程序,並為申請者提供諮詢、反饋和跟進服務等,為‘尖白流’的科創社群創造能在全球激烈競爭中突圍而出的獨特優勢。”

 

在打造生態圈方面,他建議“尖白流”可先吸引一些數碼科技領域的龍頭企業和重點研發機構落戶,再通過這些“錨機構”吸引產業鏈上其他服務商和中小型企業進駐,過程中不斷創造更多服務需求和衍生新的初創企業。“社區規劃設計應更加細緻,融入結合‘工作、生活、玩樂、學習’的15分鐘生活圈的理念,打造一個全天候都具吸引力的社區,並且必須仔細考量公私營及不同房屋類型在區內的供應比例,以配合各類人才的住屋需要和區内的發展方向。”

 

發展悠閒社區 化身“一程多站”旅遊景點

葉文祺認同“尖白流”應以成為大灣區“一程多站”旅遊景點為目標,並發展為忙碌繁華的深圳灣邊境綫上的悠閒社區,實現工作與生活平衡。“‘一程多站’行程規劃的重點在於通關和交通連接上的便捷,因此‘一地兩檢’的安排,港深西部鐵路和區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的落成通車,乃至‘尖白流’連接香港市區和機場的交通接駁,都是箇中關鍵。”

 

前瞻“尖白流”未來發展,葉文祺表示有三大期望:其一是為香港本地科創和初創發展“做大個餅”,創造更大容量之餘,亦完善相關產業鏈的佈局;其二是打造一個國際生態旅遊地標,以應對訪港旅客模式的轉變,在市場上提供更多符合新需求的旅遊產品,提升香港整體旅遊吸引力及國際形象之餘,更為當地生態保育和社區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資源;最後是通過實現前兩項期望,配合做好交通基建和通關安排,發展為國內外人才、資金等要素進出大灣區的“大動脈”,並成為展示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最新發展的一張亮麗的“國際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