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1年4月
為國獻策 為港建言

本會多位首長身兼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委員,他們早前出席“兩會”,就國家及香港的經濟發展、社會民生,以至“後疫情時代”應對等議題發表己見,積極參政議政。

 

 

 

霍震寰:助力灣區科研 全面改善教育

正以國際一流灣區為目標邁進的粵港澳大灣區,近年一直是“兩會”的討論重點。本會永遠榮譽會長(全國人大代表)霍震寰今年所呈交的提案,亦與大灣區發展息息相關。

 

首先在科技發展方面,霍震寰認為儘管大灣區各類創新資源要素不失豐富,但在創新成果轉化率、科技創新政策供給、產學研合作、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仍有進步空間,故他建議可將港澳創新資源與大灣區實際結合,加大政策供給,加快創新要素聚集,助力大灣區的科技創新發展。

 

教育方面,霍震寰則留意到國家多年來開展國情教育,為促進香港同胞了解國家發展、增強國家認同感、推動人心回歸等均見積極。但國情教育亦有時未能及時生動反映國情新變化,多年來推動相關教育亦遇上不少阻力。有見及此,他認為一方面可從拓展項目內容、豐富項目形式等着手,以切合社會民生及青年職業發展需求的方向深化教育內涵。在宏觀方面,則以豐富宣傳教育形式,加強專業化管理,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例如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國情培訓交流基地等平台,建立官方、民間的常態化交流機制,推動各類交流活動有序開展。

 

一如以往,身為香港武術聯會會長的霍震寰對武術發展續有關注。他認為珠三角九市與港澳之間缺少武術文化交流,各地武協局限於關注當地武術發展,缺乏將嶺南傳統武術傳承擴展至大灣區、乃至世界的視野和格局,同時港澳武術青年發展方面亦見滯後。故他建議通過創建粵港澳大灣區傳統武術交流合作示範區、加強學校武術教育、多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武術交流等方案,以推進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

 

 

 

蔡冠深:疫情無礙議事 內外提振經濟

“十四五”規劃中,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經濟發展策略是其中一大焦點。本會永遠名譽會長(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於今屆“兩會”呈交的多份提案,主要針對國內經濟及推動區域合作建言。

 

在國內經濟方面,身兼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的蔡冠深認為大灣區建設應對標歐盟,全面推動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他指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歐盟近30個國家實現了不同主權國家之間貨物、服務、人員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達到世界上區域融合一體化發展的最高水平。相比於一國之下的粵港澳大灣區,11個中國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人員往來便利還遠遠不如歐盟。這當中的差距,恰恰是改善提升的巨大空間。

 

他建議前海可作為試點,讓區內金融機構按照共同標準審批跨境金融服務。而香港與前海可以在中央批准下於金融領域建立兩地協同機制,允許資金在更大的範圍內雙向流通,同時支援金融人才和資訊在兩地自由流動。同時,他亦提出一系列方便兩地互通的措施,例如專業資格互認、放寬個人徵稅以及建立醫療綠色通道等。

 

蔡冠深並建議設立環渤海經濟圈智庫和企業家聯盟,以利於早日形成南北兩大灣區加上長三角經濟帶的戰略佈局。他並提議建設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有鑑於中國和越南是全球僅有的兩個有力地控制疫情、實現2020年國民經濟正增長的國家,蔡冠深建議在雲南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設立“境內關外”特殊監管區,以建立面向東盟的加工製造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範區。另外,蔡冠深亦留意到人工智能發展下的編程教育,乃全球教育中的全新方向,故他在提案中建議支持內地的優秀編程企業來港設立一帶一路編程研究中心,一方面提升鞏固香港和內地在編程上領先地位,另方面通過香港提升中國在編程領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服務的能力。

 

他還指出今次“兩會” 是全球疫情依然嚴峻下中國率先復常的標誌。緊湊的議程,結合視頻和連線等形式令六天半的會議極具成效。

 

 

 

曾智明:建設大灣區特色新型智庫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三個不同法域、三個獨立關稅區”的特殊環境下建設,所面臨的問題眾多且複雜,其中智庫的發展亦然。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曾智明認為,大灣區雖有不少智庫,但由於體制不同等原因,存在各自的問題。他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要充分發揮各地智庫的優勢,全面建設有大灣區特色的新型智庫,提升自身的話語權,努力協助國家提升軟實力。

 

他續指出,2019年大灣區內30多家智庫簽訂了“大灣區智庫聯盟協議”,確定了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的目標。但因近年香港出現前所未有的黑暴事件,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令跨境的研究交流處於停頓狀態;此外,如何發揮三地智庫的各自優勢,共同進行大灣區建設研究等重大課題,也停留在規劃階段;同時,內地的一些研究限制,也應根據具體需要而有所放寬。

 

“至於香港方面,目前約有40多家智庫,研究領域涵蓋政治、經濟、民生、國際等,這些智庫利用香港國際聯繫廣泛等優勢,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呈現多姿多彩的發展趨勢。但因香港智庫發展尚在起步階段,除了少數幾家得到大財團或實力雄厚人士支援之外,普遍規模較小。另外,香港智庫要與內地智庫開展合作研究,也有不少政策障礙,長遠將影響三地智庫共同進行大灣區建設研究以及新型智庫的建設。”

 

他建議應儘快完善大灣區智庫聯盟體制,採取特殊政策,支持港澳中小型智庫的發展,以充分發揮協同優勢;此外,國家有關方面亦應重點支持大灣區智庫聯盟,將一些國家級基礎研究項目委託給聯盟,爭取產生出更多智力研究成果,讓大灣區建設發展得更為順暢;長遠而言,應從國家層面制定決策規範,要求大灣區內的政府決策過程中,加入智庫諮詢環節,以充分發揮智庫的作用,提升智庫的層次和影響力。

 

 

 

王惠貞:在疫情常態化條件下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全力發展經濟

香港前年經歷修例風波,接而再爆發新冠病毒,經濟民生遭受沉重打擊。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王惠貞認為,香港可從四方面着手,務求儘快走出疫情、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振興經濟。首先,可推動香港成為國際認證中心。她指出港深創新科技園第一期基礎建設將在今年動工,惟現時很多產業審批標準在香港和內地並不一致,建議可在園區成立產業認證中心,爭取凡在中心審批通過的產品,皆可獲得內地相關機構認可,進而擴展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認可,相信將進一步吸引國內外高科技企業進駐,同時體現香港“一國兩制”的優勢。

 

第二,建議中資企業在香港發展高科技產業。目前在港上市的中資機構佔整體香港交易市場份額逾60%,對香港金融市場有舉足輕重影響,但其在港聘請的員工卻佔整體就業市場不足10%。王惠貞建議中資企業可利用河套地區發展高科技產業,擴大本地就業,吸引全球優秀人才。

 

第三,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功能,協助科創企業融資。王惠貞指出,過往科企多在美國上市融資,但因應美國制裁,估計不少企業將轉投香港上市,港交所可為此建立專為科企而設的上市版。在港中資金融企業亦可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外幣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 fund)和風險投資基金(VC fund),配合港交所上市平台,構建為科創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生態圈。

 

第四,王惠貞認為應研究在疫情新常態下新的生活及工作模式,以備疫情再發生時,可迅速啟動指揮中心應變,把疫情影響減至最低。雖然各國已陸續開始接種疫苗,但香港仍需嚴格防控,在本地“清零”後、國際社會仍未有效控制疫情前,對於外國入境人士仍要嚴格控制,以免疫情重臨。

 

 

 

李應生:振興中醫藥業 發揚灣區影視

身為業界代表,本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對參茸藥業自是長年關注,今年“兩會”他也就相關議題呈交提案。

 

李應生指,他前年已曾建議在香港製造並獲正式註冊的中成藥產品,可透過簡易註冊程式,在大灣區內先行先試銷售。疫情過後,振興經濟急不容緩,故他認為大灣區中醫藥發展高地方案必須加快落實到位,並達至雙迴圈經濟發展目的。他建議可規劃興建大灣區中醫藥城;加快落實港澳企業的優惠政策,放寬港澳企業在大灣區內經營條件,推動中醫藥高地建設有關中藥產業的政策儘快落地見效,振興香港中醫藥產業。另外他也留意到旅客目前難以攜帶購自香港的燕窩產品進入內地,可見現行管理方案有必要重新檢視修訂。尤其是疫情過後,重振兩地經濟是當前急務,任何有利營商及惠民政策均宜加速辦理進行。

 

在創意產業方面,李應生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曾提及要“推動粵港澳影視合作,加強電影投資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援香港成為電影電視博覽樞紐。”故他認為中央以及香港特區政府在政策和人力物力上應多加援助,例如放寬香港電影公司在內地從事電影行業的規限、成立大灣區電影審查局、影視產業聯盟、設立培訓課程、實踐影視製作資助計劃等,更可從而推廣旅遊業。他指香港作為大灣區其中一個核心引擎,是大灣區影視樞紐中的橋樑,相信香港能為內地影視文化注入新動能,發揮互補優勢,定可增強國家影視文化在國際層面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胡曉明:發展生物科技 堅守國家安全

國家如期實踐脫貧承諾,並新增逾千萬個就業崗位,本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胡曉明認為成績值得鼓舞,更對國家未來充滿信心。在此情況下,他在生物科技產業、國家安全以及兒童產品安全等方面呈交了多份提案。

 

胡曉明指,縱使國家生物製藥產業已逐漸追上歐美大企業的開發進度,然而面對各國激烈的科技競爭下,他建議國家利用香港的國際網絡和信譽,協助內地生物科技產業融資及獲取國際認可,加快補齊生物技術領域的短板。他並指,新冠疫情令大家更關注生物科技發展,建議國家在政策上大力支持香港打造國際生物科技轉化中心,吸引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生物科技公司,讓國際市場更廣泛的應用中國科研成果,既維護國家安全亦能賺得收益,締造雙贏。

 

至於國家安全方面,胡曉明認為香港目前雖已由亂轉治,然而捍衛國家主權的工作絕不能鬆懈。故他建議國家容許港澳公民自願服兵役,履行保家衛國的重任。他認為這做法既有助建立香港年輕人的國家觀念,亦有利推動香港國安法的實施。更進一步,若青年自願服兵役可由國家負擔大學學費,以期吸引更多愛國新一代。此外,他亦建議國家指導香港建設國家安全教育基地,並提供培訓及考核,為香港學校提供顧問指導及協助,以彌補目前香港國家安全教育之不足。

 

另外胡曉明亦留意到兒童產品仍存安全隱患,危害兒童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也嚴重影響中國製造的形象。因此,他建議兒童產品必須加強監管及嚴厲執法,加強與業界人士的交流及合作,並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安全標準,為我們下一代提供品質安全及效用優良的產品。

 

胡曉明認為今年參與“兩會”充分感受到國家規劃上的前瞻性及指導性,能為香港未來整體的規劃發展指引方向。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國家銳意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謀劃未來產業,為香港商界提供啟發及指導方向。

 

 

 

陳仲尼:加強監管創新金融

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陳仲尼表示,近年大量智慧型新技術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創造出一系列全新的金融業態。但另一方面,監管發展滯後,令民間金融科技公司發展幾乎接近沒有監管,這既是早前 P2P 網上借貸泡沫爆破的原因,也是類似螞蟻集團這種大型金融科技公司過度杠杆膨脹的關鍵。

 

“目前越來越多科技公司涉足各類創新金融領域,造成跨界混業經營情況,部分根本上已經成了金融機構,但它們在資本金比率、風險管理方面,卻完全沒有監管指標對其進行監管,所以其擴張速度比傳統金融機構急且快,最終發展成小型金融風波而爆破。因此當局必須關注這些重大的金融監管漏洞,消除創新金融科技所帶來的系統性隱患。”

 

他認為,過往銀保監會、證監會等監管部門各管一方,在以往分業明顯的舊時代基本能勝任監管要求。但近年隨着個體和企業對投資理財意識增強、融資需求的提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貸款公司、私募基金、互聯網平台等紛紛涉足信貸、資產管理、投資銀行等各類金融業務,形成金融混業經營的局面。在此背景下,過去的監管理念變得不完全適用。因此中國要加速監管制度改革,實現對金融業務的全面監管。

 

他建議可根據金融活動的性質進行監管,對那些能清楚了解本質的創新金融業務,可按照與傳統金融業相同規則監管;至於尚未清楚的創新金融產品或服務,可以通過“監管沙箱”限定風險範圍,讓其可在毋需完全符合監管規定的環境下,邀請有限數目的客戶參與金融科技專案的試行。惟金融平台要訂明保障客戶、風險管理措施,以減低相關風險。

 

 

 

張學修:推動海南自貿港與大灣區協同發展

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張學修指出,2018年以來,海南省在推進自由貿易港建設方面取得積極成效。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在此背景之下,海南應進一步考慮,如何推動自貿港建設與大灣區實現協同一體化發展。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擁有高度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以及遍佈全球的商業網絡。張學修認為,海南可借鑒香港的制度經驗,建設符合自身發展定位的自貿港,同時應考慮加大稅收政策的優惠力度,降低企業和個人所得稅稅率;此外,應進一步開放全島自由銷售進口免稅商品,大幅提升離島免稅限額,增加免稅商品品種並簡化購買程式;同時進一步擴大國際遊客落地簽與免簽的適用範圍,積極引進外籍和港澳台專業人才在海南就業和居留。

 

此外,亦應在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科技教育等領域,加快推進與大灣區的協同一體化發展。“ 海南應進一步完善與大灣區互聯互通的海陸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並與中央有關部門協調,加快離岸金融業務試點,加快依法合規在海南設立國際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產權、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場所,探索與大灣區實現差異化分工、一體化發展的金融業發展模式。”

 

而在醫療旅遊消費領域,亦可與大灣區加強合作 ,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張學修指出,在大灣區城市當中,尤其是香港,擁有高品質、高標準的醫療服務實力,海南應充分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擴大醫療旅遊試點,擴大對應用高端醫療裝備、新藥品的政策支持,與大灣區以合辦醫院、設置分醫院等多種形式籌建新型醫療旅遊消費中心。

 

 

 

方文雄:國家致力實現中華偉大復興

本會永遠榮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方文雄指出,今年“兩會”重點之一,是審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規劃是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也是中國GDP力求重返全球第一的決勝衝刺階段,備受國內外關注。

 

中國政府從1953年起制定“五年計劃”,但到了2006年,“計劃”一詞改為“規劃”,一字之變反映出中國由計劃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轉型。今年又有新猷,“十四五”規劃有些方面不再設硬指標,屬性分為預期性、約束性,不設具體的GDP成長目標,因為“十四五”規劃主體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經濟增速不再是核心問題。

 

方文雄續指出,“‘十四五’規劃期內有危有機、有利有弊,中美兩國世紀大博弈將持續激烈,但國內形勢較為穩定,過去數十年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如環境破壞、腐敗、貧窮等,多已獲得基本控制與改善,有利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應對美國針對中國而主導的‘脫鉤’戰略。”但長期而言,中國出生率持續下降,人口紅利將逐步減少,今後國家必須追求高質量發展,以創新驅動經濟,才能推動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希望到2035年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之遠景目標。

 

“我們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GDP,在知識經濟時代,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日益重要,我們還需要提倡社會文明、提升國民質素,縮小貧富差距、完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優化產業和能源結構,廣泛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大貢獻。”他希望中國在各方面都走向世界前列,以實現中華盛世的恢宏格局。

 

 

 

廖長江:推動香港專業界人士參與大灣區建設

專業服務業是先進經濟體的重要指標之一,而粵港澳大灣區內擁有多元化的專業服務業以及大量高端人才,故本會常董(全國人大代表)廖長江認為,粵港澳三地應透過錯位發展、互惠互利,共同打造大灣區國際專業服務中心。

 

廖長江指,香港專業服務業人才具視野,富經驗,這是香港的獨特優勢。在“十四五”時期,香港的專業服務業能夠為國家經濟發展和進一步對外開放發揮積極作用。故他希望國家進一步擴大向港資企業的開放,為香港各個專業界別的人士到內地發展,尤其是在大灣區內執業,提供更多政策便利。

 

他認為可從幾方面入手,例如推動大灣區內專業資格互認。他觀察到香港法律、建築及保險等專業界別的人士仍未能和內地同行享有同等待遇,其他專業界別要進入大灣區發展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故他建議就不同界別遇到的問題展開調研,按各個專業的實際情況,逐步解決長期以來“大門已開,小門未開”的問題。

 

此外,廖長江亦建議建立專業服務中心,為有意在大灣區發展的香港和其他地區的專業人士提供政策諮詢、培訓和企業對接服務,簡化跨境業務重新申請各類牌照的複雜流程。而統一的資訊平台,使不同界別的企業和人才可以透過網站、微信群組、手機程序等多種形式,尋找適合的合作夥伴,實現資源配對,也方便政府推行支持計劃。同時,他也提出豁免漫遊收費、提供稅務優惠、改善交通基建及建設宜居生活圈等建議,便利專業人士工作和生活,減少其於大灣區發展後顧之憂。

 

 

 

完善選舉制度 提升議會品質

 

霍震寰:反映中央對香港愛護有加

對於中國崛起,國際早有戒心,香港無可避免成為棋子。在外部勢力參與下,近年香港亂象叢生,情況令人擔心。沒有安定,難有繁榮,故從早前的香港國安法,至最近的完善選舉制度,中央明知出手惹來外國指責,乃是萬不得已之舉,可見中央對香港實在愛護有加。冀盼今後社會逐漸由亂轉治,議會可造就均衡參與,再度選賢任能,吸引更多人才為香港的未來建言獻策。

 

蔡冠深:確保香港長治久安

全國人大高票通過《完善香港特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蔡冠深認為充分體現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切實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集體意志。它大大拓展了香港社會各界均衡有序的政治參與,保障了香港居民的民主權利和民主質量,使選舉委員會更加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更加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相信可有效解決近年立法會泛政治化和香港社會內耗不斷的困局。

 

曾智明:保障“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從2014年“佔中”到2019年反修例風波,可清楚看到外國勢力在港滲透十分嚴重,加上部分反對派議員與之相勾結,令香港的繁榮穩定受到嚴重損害。例如每次立法會討論重大法案,反對派為了個人政治利益,必定會運用各種手段拖延、阻礙,甚至透過極端的拉布行為,令立法會運作陷入癱瘓;也有部分議員透過宣誓儀式等,公然散播港獨主張,凸顯 “一國兩制”確實存有漏洞。這次人大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決定”,不但有助解決回歸以來政制上存在的問題,也有助“一國兩制”回歸初心,行穩致遠。

 

王惠貞:有效堵塞選舉制度漏洞

這次全國人大的決定,有利於香港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近年來香港虛耗在政治爭議中,以致很多民生關注的問題如房屋、醫療,未能得到解決,經濟發展嚴重受損,鄰近的深圳發展早已經超越香港。2019年“攬炒派”推動街頭黑暴,讓香港陷入連續多月的暴亂,市民生命財產無法保障,反映香港選舉制度存在明顯的漏洞和缺陷。是次人大決定有效堵住相關制度漏洞,將有利確保“愛國者治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李應生:可集中精力為香港未來謀福祉

這次決定確實完善了過往的選舉制度,標誌着香港的政治體制將會重回正軌,可令港人能選出更富廣泛代表性的人士參政,並確保愛國愛港人士為港出力,得使香港能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此外,增設資格審查委員會,可杜絕反中亂港分子參與,能省卻一些無謂的爭拗,好讓大家集中精力和時間為香港未來建設、為市民大眾謀福祉而努力。人大常委會修改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絕對是有權有責,冀望特區政府盡快據此完善香港特區法律,規管相關選舉活動。

 

胡曉明:杜絕外部勢力操縱香港

由國家主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具有必要性及迫切性,過程合憲合法合情合理。它充份體現國家堅決要幫助香港撥亂反正,堵塞選舉制度的漏洞,重拾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政治原則和標準,以確保只有愛國者才能晉身執政行列,杜絕外部勢力再次借不愛國、反中亂港及激進分離份子操縱、綁架香港的機會。只有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搭上國家經濟快車,香港未來才會有希望。

 

陳仲尼:有助“一國兩制”撥亂反正

總的來說,這次中央的出發點是希望撥亂反正,重新把“一國兩制”導向正確的方向和軌道,行穩致遠。同時也顯示中央正視並決心解決一些香港回歸以來累積的問題。這次人大的決定,在制度方面有效防止了反中亂港、甚至港獨勢力進入管治架構的問題。但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下一步還要看往後的選舉中,能否選出有才幹、有政治能力、有承擔及真心真意服務市民的人,並好好地督促、提升特區政府的施政水平,為香港市民謀福祉。

 

張學修:“愛國者治港”乃天經地義

很高興看到“愛國者治港”標準、選舉制度改革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香港是國家一部分,落實“愛國者治港”乃天經地義之事,只有“愛國者治港”,才能保證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保證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而落實“愛國者治港”,關鍵在於選舉制度改革,並從法律層面加以完善,保證愛國者主導香港行政、立法、司法、教育、公營機構,把黑暴、攬炒、港獨人士清除出局,如此方能有效維護香港政治穩定。

 

方文雄:社會穩定是改善民生之基石

香港近年遭受一連串政治動亂破壞,社會撕裂、經濟重創,痛定思痛,深切體會到社會穩定才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基石。中央提出“愛國者治港”,正是對症下藥解決香港困境之良策。事實上,“一國兩制”倡導者鄧小平先生早年已強調過:“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希望大家以國家利益及市民福祉為重,放下歧見、理性務實,推動香港早日重回發展正軌,以繁榮穩定新局面證明“一國兩制”的優越性與生命力,為祖國統一大業起良好示範作用。

 

廖長江:引領香港重回發展軌道

其實“愛國者治港”早於80年代曾由鄧小平提出,並非新概念。隨着2013年政改,至後來的“佔中”與反修例風波,加上外部勢力等因素影響,香港政局與“一國兩制”之初衷愈走愈遠,故中央不得不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基於中國為單一制國家,權力向來是從上而下,故今次完善選舉制度以落實統治權是無可厚非,並不是一種苛求。事實上,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宣佈決定通過之後,會議現場掌聲雷動,足證大家盼待今次決定可令香港重回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