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2年1月
十四五開啟香港航運商貿新里程

航運物流與商貿向來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而“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四個中心的地位,顯示未來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其既有優勢亦將獲得充分發揮,為業界打下一支強心針。

 

 

 

林宣武:強化港企競爭力迎接“十四五”機遇

目前香港約有34萬家中小企,佔香港企業總數九成以上,聘用約45%私營機構僱員,因此中小企是名副其實香港經濟的中流砥柱。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主席、香港付貨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指出,隨着科技發展,未來不少傳統職位將會面臨流失,但也造就不少新興行業,中小企必及早裝備,應對挑戰;而“十四五規劃”的雙循環、大灣區建設將帶來龐大商機,生產力局將不遺餘力協助中小企把握機遇。

 

善用新科技 提升生產力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建設“數字中國”,加速數字產業化及產業數字化的發展,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亦提出加強大灣區內創新科技合作。創新科技的運用日新月異,林宣武估計,未來全球有850萬人會失去原有工作,但同時會產生950萬個新職位,企業宜及早部署新科技應用,以免落後於世界潮流。“生產力局分別推出了工業4.0和企業4.0智能技術方案,協助中小企裝備未來;同時亦將在初創企業支援、數碼化與網路安全、未來技能、智能生產、再工業化及智能科技等範疇作出相應支援。”

 

他舉例指,行政長官在最新《施政報告》提出建設智慧港口和發展高增值物流,便與物流業的科技應用息息相關。“5G技術的出現令智能自動駕駛逐漸普及,目前香港貨車司機平均年齡逾60歲,如未來可在貨櫃碼頭、機場等區域普及自動駕駛,將有效提升行業的競爭力,亦有助鞏固香港航運中心的優勢。”

 

“十四五”乃未來增長引擎

宏觀而言,林宣武認為未來香港企業最大的發展機遇所在,則非“十四五”規劃莫屬。他續指,生產力局已制定一系列相關支援措施:一、支援企業強化創科,支持及參與建設國家綜合技術創新中心、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及建設共用技術平台;二、推動人工智能、機械人及工業4.0等技術與各產業融合發展;三、為“科創雙循環”提供中心與平台,並成立聯合實驗室,聯合申請內地及兩地聯合資助項目、聯合舉辦高層次專業會議及活動;四、促進融合發展,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科技成果轉移及架設“一帶一路”平台。

 

未來發展大趨勢還有綠色經濟。林宣武認為,企業在綠色、減碳等可持續發展格局下,料可抓住龐大商機。以物流運輸業為例,目前仍廣泛使用燃油作主要燃料,但特區政府在2017年公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提出在2030年將碳強度由2005年的水平降低65%至70%,預示環保能源的使用,將是未來發展大方向。“現時本港航運界,已有部分企業開始使用液化天然氣,氫能、電能等綠色能源發展亦相當迅速,預期未來數十年有關領域將涉及非常龐大的投資,企業宜及早部署,以免與機遇失之交臂。”

 

 

 

李駿:建設香港特色航運中心

香港是今天亞洲重要航運樞紐,招商局輪船成員企業-海宏輪船公司副總經理李駿表示,這關乎其歷史發展因由,箇中與內地的密切互動尤有關係。1949到1979年間,內地與國際航運市場沒有直接的業務聯繫、溝通渠道,而香港憑藉自由港的優勢,遂成為內地通向國際航運市場的窗口和橋樑。“此階段不少中資及華資船東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業務迅速發展壯大,將香港變成名副其實的國際船東集聚地。”

 

香港航運中心崛起之路

及至改革開放時期,內地的進出口貿易大幅增長,李駿指出,因當時港口建設限制,令幹線班輪難以開通;而香港則利用自身優越位置、深水良港和現化化的碼頭和配套設施等優勢,旋即成為亞歐、亞美、南美航線的重要樞紐港,並成為內地最主要的中轉港。2004年以後,隨着內地進出口貿易快速增長,以上海、寧波舟山為首的港口崛起,香港港口發展開始放緩,並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大灣區港口群潛力無限

回顧香港航運業的發展歷程,李駿認為其成功有賴於一系列獨特優勢。“首先是‘一國兩制’令香港可擔當聯通內地和國際市場的節點角色,既是內地‘走出去’的重要門戶,也是世界各國進軍內地的重要入口;此外,航運業是重資產行業,與金融市場緊密相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融資、法律仲裁等配套服務一應俱全,為航運業的融資提供相當便利。”他指出,目前共有47家航運公司在香港上市,僅次於紐約和奧斯陸;香港同時是全球著名的船旗國(地區),船舶登記位列全球第四位,總噸位在2020年底達列1.3億總噸。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李駿強調,廣闊的大灣區腹地可望為未來香港航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從集裝箱吞吐量來看,香港自身雖只位列全球第九位,但若以大灣區港口群(深圳、廣州、香港)總量來看,不但大幅拋離新加坡,更可與長三角港口群(上海、寧波舟山)匹敵,足見大灣區的優厚潛力。”

 

四個建議強化港航運地位

“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一如既往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具體而言,李駿提出四項建議:其一,香港可在大灣區中擔當連接國際社會的橋樑角色,帶動大灣區共建世界級港口群、空港群和高端航運服務群;其二,充分發揮香港成熟的法律體系、完善的高端服務配套能力,與大灣區城市形成互補態勢;其三,培育香港在航運創新科技引入、航運新產業孵化等方面的新功能;其四,香港特區政府應與業界團結起來,積極在國際航運界發聲,研究及制訂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行業規則和國際準則,全面促進行業效率升級。

 

李駿強調,國家對香港的定位十分明確清晰,未來香港航運業的發展應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及成熟的法律和金融等專業服務能力的優勢,繼續在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灣區建設中確立自身定位,強化競爭實力。

 

 

 

郭鴻寧:強化香港航空貨運樞紐地位

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機場之一,同時是亞洲區的重要航空貨運樞紐。香港機場管理局航空貨運及後勤署理總經理郭鴻寧表示,香港國際機場自1996年起便成為全球最繁忙國際貨運機場,如以價值計算,機場貨運佔香港商品貿易總額逾40%,對香港外貿舉足輕重。

 

香港空運效率卓越

香港國際機場能夠提供全球領先的空運效率,郭鴻寧歸功於兩大優勢。“香港擁有廣闊的航空網絡,非疫情期間香港國際機場每天有1,100航班升降,約有120家航空公司運作,飛向約220個航點,只需五小時內便可飛抵全球一半人口地區;此外,機場設有24小時駐貨運站清關服務,具備優秀的運作效率,航班起飛前三小時仍可接收貨物,這在許多機場來說已是處理快遞貨物的效率。”

 

瞄準高增值、高增長貨運

機場空運對香港經濟貢獻巨大,香港機場管理局亦制定一系列發展策略,進一步鞏固及強化其優勢。郭鴻寧表示,瞄準高增值、高增長的範疇,是將來重要發展方向。“跨境電子商貿是未來大趨勢,我們期望將香港國際機場打造成亞洲電子商貿樞紐。我們已將一幅土地批予阿里巴巴旗下菜鳥網絡牽頭的合資公司,興建一座高端物流中心,預計2023年落成後將成為阿里巴巴在亞洲的智能物流樞紐,當其全面使用時,估計可為香港額外增加170萬噸航空貨運量。”

 

近年溫控貨物也在快速增長,郭鴻寧指出,香港國際機場亦積極爭取成為溫控空運的領導者。“香港國際機場因此而建設一系列冷鏈運輸專用設施,包括冷凍拖卡、停機坪遮蓋、冷凍庫、鮮活貨物特定處理區等,確保溫控貨物可享用無縫的冷鏈服務。”他續指,香港國際機場已取得眾多全球高標準認證,包括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藥物、鮮活貨物、活生動物貨運三方面發出的認證。

 

連通大灣區 邁向高智能

香港國際機場另一發展方向是提升全球的聯繫和通達性。郭鴻寧表示,大灣區市場龐大,目前其國際貨物中有四分之三是經過香港國際機場配送世界各地,香港國際機場未來將持續加強、鞏固作為大灣區國際貨運門戶的角色。“我們計劃在東莞發展香港國際機場物流園,透過海空多式聯運,直達香港機場禁區的空運碼頭。此安排如同將我們的服務推前到東莞,令其貨運服務能更緊貼大灣區的腹地。”

 

郭鴻寧亦透露,香港國際機場正致力建設智能航空貨運社區,積極發展“香港國際機場貨運數據平台HKIA Cargo"。“透過區塊鏈技術,將貨運代理、貨運站、航空公司等整個空運物流供應鏈整合於此平台上,令貨物的追蹤查詢更趨便利,並可達致數據能夠一次分享、數次使用,長遠有助進一步提升空運物流供應鏈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