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3年4月
為國獻策 為港建言

本會多位首長身兼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委員,他們早前出席“兩會”,就國家及香港的經濟發展、社會民生,以至疫後復常、科技進程等議題發表己見,積極參政議政。

 

蔡冠深:見證國家對港關愛  疫後發展更具信心

本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指出,今年“兩會”承前啟後,為現代化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意義重大。對此,他有三點體會:

 

首先,新一屆領導班子凝聚億萬人民共同意志。習近平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反映出民心所向和歷史抉擇,是國家強盛的重要保障。新一屆國務院和國家機構領導團隊年富力強,具備豐富工作實績和經驗,多數部委主官留任,有利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順利開展工作,保證施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其次,再次顯示中央對香港的關懷愛護。習主席在講話中強調,推進強國建設,離不開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強調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揮港澳獨特優勢,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全力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番話說出了香港同胞的心聲,增強了港人對國家發展和香港前景的信心。

 

第三,為民營企業家打下強心針。隨着疫後國家全力拚經濟,各級領導在這次“兩會”上反覆強調要在政策和輿論上保護好民營經濟,這同時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提供了更廣闊舞台。他認為,中總要更好地團結工商各界,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在追隨國家發展戰略過程中,再創香港輝煌。

 

曾智明:與內地合作促進港青對國家認同

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青年興,則香港興。”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曾智明於今屆“兩會”呈交提案的重點亦放在青年身上。

 

他指出,目前仍有相當部分的港青對國家的認同感不夠堅定。為此,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與香港特區加強合作,透過學校、社交媒體等為切入點,配合特區政府早前公佈的《青年發展藍圖》,繼續加強歷史文化及國情教育,以期全面提高港青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曾智明認為,鼓勵未能在港升讀大專院校的港青到內地升學,是加強他們對國家認同感的方法之一。至於較年幼一群,他建議內地和香港的教育部門合作,在深圳設立若干間由特區政府撥款並以港式教學模式為主的港式公立中小學,以免除奔波兩地之苦,促進人心回歸。


要達到以上效果,曾智明亦指經濟方面必須配合。他另一份提案則建議香港和南沙自貿區必須全面合作,以形成乘數效應,使兩地都成為推動大灣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為大灣區的發展提速增效。

 

對於今屆“兩會”繼續採取“閉環”模式處理,曾智明認為這種做法雖然嚴格,但卻保障了參與成員的健康,會風亦得到保證,實在有其需要。


王惠貞:政策、人才、資金三管齊下引領科研發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本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王惠貞亦一直對科研發展甚為關注,今屆“兩會”她就香港在科研方面如何融入國家發展發表意見。

 

她認為要發揮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化科技合作,構建高科技、國際創科中心,為國家吸引國際人才、企業。此外,宜重新審視行政流程並優化審批程式,同時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制定便利科研資金跨境流動政策,為國際頂尖科學家申請內地專案提供科研經費跨境通道。她續指,一些人類生物樣本、資料及特殊技術和專才,目前尚不能自由進出香港和內地,宜對此拆牆鬆綁,促進科研成效。她亦希望能做到專業分工,將研發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階段,以期更精準將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市場產品。

 

若要科研成功,還須仰賴人才。王惠貞認為,一方面應加強粵港澳聯合辦學、人才培養和開展基礎學科共建;另一方面,採取更開放的思維,對一些特定領域的專才實行特殊綠色通道,以爭取國際人才。她亦建議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作用,協助科創企業融資發展。


胡曉明:中國式民主真正適合國情

本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胡曉明表示,今年上京參與“兩會”感受良多,有幾點可稍作分享。首先習近平主席全票當選連任國家主席,反映他受到人民愛戴及支持,也讓世界看見中國式民主,這顯示國家進入一個充滿希望、機遇的新時代。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眾多施政成果亦來之不易,例如順利讓一億人成功脫貧,創造世界奇蹟;國內生產總值逾120萬億元,外匯儲備在三萬億美元以上,足以證明中國式的現代化和社會制度之優越,為我國未來發展打好基礎。今後經濟發展是重中之重,需要擴大內需、繼續努力吸引外資,而香港在吸引外資方面可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貢獻國家所需。

 

今次“兩會”也體現了中國式民主的獨特優勢。例如《立法法》的修改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確保立法工作各個環節都能聆聽人民的聲音,讓人民當家作主,致力為人民生活帶來幸福感、獲得感及安全感。加拿大約克大學社會學教授加里  吳(Cary Wu)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刊文稱,其研究調查發現,中國公民對國家政府的信任度提高到98%,可說中國式民主真真正正適合國情,從國家的發展成果也可見,其在中國發揮了最大效用。


李引泉:協調港澳與內地居民之待遇

踏入2023年,香港與內地全面復常通關,兩地人員往來漸次恢復。本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李引泉於本年度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關於對香港、澳門的中國公民在內地給予內地居民同樣的待遇的建議》,提議於疫後復常下,可進一步推動港澳和內地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特別是為人員流動提供方便。


李引泉指出《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是內地公安部門發予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是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內地的合法身分證明文件。他建議對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持有者,在內地旅行、上學、就業、投資、辦企業、行業准入、行業監管、稅收、社保、醫療保險等方面給予內地居民身分證持有者同樣待遇,此舉有利內地和港澳經濟、社會的互利協同發展,推動港澳人心的進一步回歸,讓港澳居民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姚祖輝:香港各界齊心協力  共享國家發展成果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已順利落下帷幕,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在此次會議中順利產生。本會副會長(全國人大代表)姚祖輝表示,會上重點概括過去五年的工作成果及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國家的各項事業和成就見證了這非凡的十年。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相信在習近平主席和新一屆中央政府帶領下,全國人民自信自強的力量將助力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推動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強國建設的新征程道路上,國家對香港寄予厚望,對香港在未來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充滿信心。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落實“愛國愛港者治港”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由治及興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姚祖輝表示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香港各界正齊心凝力,以全新姿態積極主動參與到國家高質量發展大局中;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當好“超級聯繫人”,全力以赴改善民生,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讓香港同胞共享國家的發展機遇和成果。


方文雄:兩個關鍵詞指導國民努力方向

今年是貫徹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政府換屆之年。本會永遠榮譽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方文雄認為“兩會”公佈的一系列重大國策指明國家未來發展方向,與香港發展息息相關,港人必須深刻理解國家大政方針,拓展視野尋找屬於香港的機遇。

 

方文雄指,今年“兩會”有兩個關鍵詞引人注目:其一是“中國式現代化”。他說,多年來共產黨領導中國實現飛躍發展,未來國人理應勇於創新走自己的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例如發展經濟不忘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並重等。

 

其二是“高質量發展”。方文雄指,習主席在會議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他認為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各行各業都要努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實現高質量升級轉型。


隨着社會經濟全面復常,香港將與全國人民一起爭取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就在眼前,香港要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為國家作貢獻,為香港添動力,實現“由治及興”成功目標。

 

李應生:持續建設大灣區中醫藥高地

本會永遠榮譽會長(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一直關注國家中醫藥發展,於今年“兩會”提案中繼續就相關議題建言獻策。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於2020年發佈,雖經歷兩年疫情,但在兩地政府及各方努力下,政策逐步落實,成效昭著,業界亦一致讚賞。現疫情漸退,建議可在多方面強化兩地共融發展:

 

1.    建議成立大灣區中醫藥科研培育中心,邀請兩地專家、海外專才合作研發專案,共同開拓中醫藥高地建設;
2.    現時大灣區內各有不同中藥標準,為加快融合發展,建議可編撰大灣區中藥材標準冊;
3.    目前在港澳註冊及製造之外用中成藥,已可透過藥監局制定的簡易註冊程式進入內地銷售,建議可進一步放寬至港澳製造的口服中成藥;
4.    “引進來、走出去”是當前重任,內地的中成藥產品也可利用香港平台進軍國際,打造更大更強的愛國中醫藥產業;
5.    現在港澳地區註冊中醫師,可申請在大灣區的公營醫療體系工作,建議可進一步擴大名額,切合業界懇切期望。

李應生認為,中醫藥是我國傳統寶庫,數千年來輾轉傳承,生生不息,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為灣區帶來無限機遇。兩地應定期交流互訪,了解區內中醫藥發展最新情況,加以適時調整,為弘揚中醫藥不懈奮鬥。


 

陳仲尼:發揮香港所長 融入國家發展

本會永遠榮譽會長(全國人大代表)陳仲尼表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獨特優勢,可於多個範疇發揮自身所長,與國家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首先,他建議可研究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增設“新股通”,容許內地和香港投資者認購對方市場的新股,進一步推動兩地金融互聯互通。他透露此構想已獲中央部委積極回應,惟仍需在投資者保障等細節上再加研究。

 

第二,陳仲尼認為香港可引領大灣區的兄弟城市,一同把大灣區打造成綠色金融中心,內地城市可提供項目,香港則擔任融資中心的角色。長遠更可憑藉香港在國際認證、標準制定範疇上的豐富經驗,打造大灣區9+2城市的綠色金融標準。


第三,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體政策落實上需靠香港和內地的公務員團隊緊密合作,故此他建議香港應有一套公務員到內地掛職的制度,讓公務員更深入了解內地的政策制定和執行情況。

 

此外,陳仲尼表示十分認同政府提倡的“搶人才”策略,他提議可嘗試把目光投向以色列、印度等新興國家。“不少新興國家皆有強大科研實力,政府可透過房屋津貼等配套措施,吸引當地人才來港發展,進一步增強本港的創科發展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