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4年4月
設計改變社會 渡人亦是渡己

“即使一根線,也要注入生命。”對待工作,著名設計師山本耀司就是熱情如斯。香港有兩位設計師,同樣不甘於長期欠缺靈魂地賺錢。成立新公司,得了新路向,也為人生下半場注入新意義。
 

去年,加拿大一個著名運動品牌發表《全球幸福感報告》。香港地區幸福感指數,雖較前一年平穩上升,但每五位香港僱員受訪者,就有接近三位直指工作壓力大,是個人身心幸福感欠佳的根源。難怪有人說:能做自己熱愛的工作,是一種福氣。

 

按照這個標準的話,CoLAB創辦人余志光和林偉雄可算是有福之人。兩人一直從事設計,本是上司下屬關係。機緣巧合之下,聯袂於2003沙士那年創立設計公司CoDesign,主要業務都是為尋常商家設計品牌,搞好形象,從而改善生意。然而日子久了,兩人不約而同興起以專業回饋社會的念頭。CoLAB這條抱有實驗精神,冀盼以創意及設計推動社會正面發展的分支,就是在這樣的基礎於2010年成立。轉瞬十數年頭,兩人透露,現在公司大部分的專案,都已經不再是純商業性質,而是傾向推動社會發展。

 

上班步伐  漸變踏實

“設計本是很虛的東西,自從決定利用設計推動社會改變之後,上班的步伐也頓時變得踏實起來。”林偉雄這樣形容目前的事業狀態。雖然,也許未如股神巴菲特自言“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那樣工作得歡天喜地。但相比不少“打工仔”,能於工作覓得滿足感,已經相當不易。

 

回想當初,決定協助像社企這樣的機構做設計,形同放棄部分賺錢機會。公司有員工、要運作,當然不可能理想當飯吃。所以,余志光和林偉雄在最初階段以“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繼續為傳統客戶服務,一方面探索新的可能。他們說,第一宗實驗專案都是自己主動向一家非牟利機構探問“有沒有需要幫忙”才成事。但僅此一次主動,其後具社會意義的專案就此紛至沓來。

 

金錢不能給予的滿足感

也許就如內地作家吳軍所言:上帝喜歡“笨人”。兩位反財路而行的“笨人”,反而得到一些大型企劃的工作機會。例如隨着環保概念抬頭,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的站點如今可見於全港各區。一個偌大的“6”字,以至那“6仔”的暱稱,使人印象深刻,就是出自CoLAB手筆。香港藝術館數年前翻新重啟,變得有型有款,同樣是CoLAB其中一次得意之作。這些大型企劃,既能使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宜居,亦推動着CoLAB繼續實踐其理念,甚至有餘力為一些資源緊絀的對象服務。

 

兩人透露,與某些對象接洽的時候,對方坦言資源緊絀,“我們就只有這麼多”。公司宗旨雖是回饋社會,但總不能像“開善堂”般不求回報。於是,他們有時採用分成的合作模式,待對方賺到一定收入後才付費。這種方法亦顯出他們對自己工作有信心:“我們說要用設計幫人重建形象,改善生意,姑且就看是不是真的有效?”當然,也有些專案難求實質回報。例如一次竟然有佛教背景的津貼小學找上門,校長慨嘆現今學童壓力大,亟欲改裝學校為學生帶來更美好的校園生活。同樣地,對方直言資源匱乏,而二人亦深明這項目難有具體金錢盈利,但由於他們被校長真情打動,遂與之一同策劃,向不同機構申請資助。花了三年時間,學校終獲一家慈善機構捐助,改裝出一間禪修室,冀可為一眾莘莘學子帶來心頭寧定。

 

與其發財立品  不如立品發財

隨着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SG)概念興起,驅策更多企業在追求盈利之餘更要關顧社會發展。二人認為,這誠然是正面的事。但二人更覺得,近年有人開始提倡的“善經濟”想法更符合他們心中所想——就是從利他的角度從事經濟活動。“發財立品當然是好事,但發財發到何時才打算立品?”二人深明人生苦短,與其等待大富大貴後才做好事,不如想想如何透過做好事來賺錢,達致心靈、盈利、社會皆獲進益的多贏局面。

 

二人特別提到他們一個持續多時的專案“I’MPERFECT”。專案宗旨,乃是希望透過特別設計,喚起人們思考完美與不完美的定義。有一次,他們與“油街實現”合作,將“I’MPERFECT”概念帶到這個藝術空間中。特別的是,場地設有一家涼茶店,有別於以往“有文青必然有咖啡”的前設。開幕典禮上,來賓獲發一張印有多個形容詞的紙,在上面圈出能形容自己處境的形容詞,就可以換取對應的涼茶一杯。

 

其實情況不就像我們的社會?周遭總不免有許多不完美,余志光和林偉雄每天都在觀察社會症狀,為香港呈獻款款如涼茶般的設計。未必一下子就盡善盡美,卻希望可以徐徐為社會清熱解毒,為眾生寧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