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引入高效簡約的輸入外勞機制

香港進入基建高峰期,但建造業“人手荒”極為嚴峻。政府與業界至今所採取的措施,都是杯水車薪。為今之計,是引入高效簡約的輸入外勞機制,以確保公屋及基建工程如期落成。

 

一個地方大興土木,必須有充足建造業人力資源支撐,才能相輔相成。否則只會拖慢工程進度,令建築成本不斷飆升。香港近期湧現多宗大型工程延誤和滯後,浪費巨額公帑,相信浮現可見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如何確保基建工程如期落成,確實

本港正步入基建高峰期,政府亦正準備大量興建公營房屋,又加快舊區重建和修葺,令今年基建工程開支較十年前躍升三倍多,高達700億元,未來幾年私人地產項目亦將會迅速增長,加上多項大型基建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令本地建造業人力資源不勝負荷。

建造業人手荒難解決

香港不少行業包括零售、飲食及長者護理等,一樣面對“有工無人做”的困境,當中以建造業“人手荒”最嚴峻。《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指出,建造業職位空缺高達74%。香港建造商會的數據更指出,建造業長期缺乏逾萬名技術工人。現時香港接近全民就業,若單靠向其他行業挖角,以支撐興建房屋和多項基建計劃,都是左支右絀,要解決“人手荒”,確實談何容易。

雖然政府與業界已採取措施,優先採用本地資源,紓解勞動力短缺難題,提升工程技術以縮減人力需求,大幅提升建造業薪酬挽留工人,以及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等,可惜一切都只是杯水車薪。

人口老化 新血不足

屋漏偏逢連夜雨,香港人口老化更令建築業人手持續緊絀。全港近四成建築地盤工人已步入五十之齡,體力漸走下坡,近年建造業薪酬不斷提高,但相對下入行新血卻寥寥可數,時下年青人學歷較高,對白領工作趨之若鶩,並不熱衷體力勞動工作。現時本地三所大學每年合共350名土木工程系畢業生,亦難以解決建造業“人手荒”,加上新血仍需要培訓和實習,未能獨立應付工作。

近年商界加以變通,改以“先聘請、後培訓”,但大部分工人都屬於半技術人員,效果強差人意。單靠提升及增加本地人力資源應付,恐怕是遠水不能救近火,為今之計,只能透過針對性、適當地輸入外勞,解決燃眉之急。

外勞政策忌因循

放眼全球,不同國家為解決人力資源短缺問題,都不約而同地放寬勞動人口流動性,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競爭力的必然手段,歐盟及東盟等自由貿易區,亦紛紛放寬勞工流動機制,藉此加強經濟實力。新加坡近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力資源相對充裕,過去十年實施輸入外勞計劃,增加佔總體勞動人口三分之一的新力軍。

相比之下,目前香港輸入外勞政策十分保守因循,在撇除外地家庭傭工,外勞不足2,500人,佔本港整體勞動人口約0.1%。

香港要為解決建築業“人手荒”,便實在不應再作繭自縛,必須因時制宜,靈活變通,在保障本地工人權益的前提下,適當地針對性輸入外勞實在是刻不容緩。否則,現時絕大部分的建屋大計和基建工程,恐怕都無法如期落成,各項工程的滯後和延誤只會損害香港整體利益,更對本地經濟、民生和社會發展造成負面打擊。

輸入外勞機制需高效簡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立法會、商界和社會各界對於如何輸入外勞,眾說紛紜。我相信只有高效簡約的輸入外勞機制,令商界能夠靈活快捷地應對人手需求,從而有效地控制成本,加強競爭力。

政府應首先要擴大現時由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補充勞工計劃”,按需求增加不同行業的外勞名額,並且簡化審批手續,減省現有嚴苛、繁瑣的審批手續,令計劃利商便民,縮短審批時間至三個月至半年。

香港長遠要徹底解決的“人手荒”,又豈只是建造業?政府應及早全面檢討所有行業的人力需求,及早作出評估外勞人手,分階段適當配置,避免香港發展陷入失衡、失速、失控的境地。我期望政府和社會各界能夠携手探討解決人手荒的問題,互諒互讓,在不損害本地工人利益的前提下,改善現有輸入勞工機制和規模,以免為時已晚。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