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立會匯報
立會匯報 - 檢討公共財政 保持經濟發展
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是香港社會和經濟穩定繁榮發展的重要根基。香港作為細小、開放型經濟體,需要政府擁有充足的財政實力,以抵禦外圍變化帶來的風險,從而確保香港經濟和金融系統的穩定,以及市民的安定生活。
 

政府將於2024年2月28日發表新一份的《財政預算案》,面對當前遜於預期的財政狀況,政府必須盡快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庫房收入,同時審慎理財,管控開支,達到節流的目的。

 

未來開支不可避免  財政赤字不容輕視

新冠疫情三年來,政府總共支出逾6,000億元用於抗疫防疫和逆週期措施,為香港保本育元,這無可厚非,並且已經發揮預期成效。但客觀來講,也造成財政儲備由高峰時超過1.1萬億元下降三成的局面。根據政府最新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9月30日,香港財政儲備跌至6,571億元,是近十年首次半年結算中儲備少於7,000億元。

 

雖然薪俸稅及利得稅等主要收入大多在財政年度的後期收取,但由於外圍經濟環境不佳,香港經濟復甦比想像中慢,加上本年度賣地收益及印花稅收入較預期少,當局表示2023/24年度的財政赤字或會超過1,000億元,比今年初《預算案》預測的544億元高出近一倍,並進一步預計2024/25年度有機會繼續出現財赤狀況,與年初政府曾表示的下一年度轉虧為盈的樂觀預測截然不同1。

 

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以及未來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等大型基建項目的開展,公共開支將無可避免增加。如何依照《基本法》第107條,以“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為原則,妥善處理香港的公共財政是當局必須思考及檢討的事項。不可因為能夠發債,並且香港政府借貸比率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或地區便“大安旨意”。

 

發展經濟拉動收入  審慎使用公共資源

眾所周知,理財的精髓在於開源節流。增加政府收入首先要發展經濟,增強香港的競爭力。只要經濟向好,把餅造大,即使稅率不變,庫房收入也會水漲船高,這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治本之道。若當局能夠依照《施政報告》所擬定的方向,引入更多優質企業,並落實好“十四五”規劃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帶動投資和創科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優質職位,相信將為政府帶來更多收入。

 

其次,面對香港稅基狹窄,特別是賣地對財政收入帶來的不穩定性,以及國際稅務環境的變化,我認為政府應該配合本港的長遠發展,全面檢討稅制,並考慮以不同方案拓寬稅基。

 

開源的同時,節流同為重點。一方面,政府應該在維持公務員編制零增長的情況下,做好人手、資源配置工作,帶頭節約開支。另一方面,由於涉及民生的醫療衛生、教育等範疇節流空間有限,當局必須嚴查濫用公幣的情況,例如與內地部門加強合作,研究審查公屋租戶的境外資產,確保政府資源用得其所。

 

充分動員市場力量  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最後,在發揮市場力量方面,《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成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委員會”,為本港大型基建項目進行融資,政府應積極考慮透過發債、公私營合作等方式引入資金2,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面對大灣區廣闊的發展空間,政府應妥善運用好“大灣區投資基金”,發掘具有經濟效益的投資項目。除此之外,面對香港人口老化的嚴峻挑戰,當局亦應充分結合市場力量,提供誘因,鼓勵私人發展商興建安老服務設施,增加安老院舍供應及護理員人手,降低長者輪候時間,共同豐富安老及醫療服務。並且長遠來看,政府應落實大灣區養老規劃,減輕政府獨自承擔的壓力。

 

1    2023/12/18明報: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環球利率持續高企,地緣政治緊張,香港經濟增長動力受壓,資產市場持續疲弱,政府收入受影響,不但再預告2023/24年度財政赤字可能會略超過1,000億元,高於今年初預算案預測的570億元近倍,更進一步指“下年度(2024/25年度)繼續出現赤字的機會不能抹殺”。

 

2    信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當局可透過發債、公私營合作等方式融資。

如對上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歡迎向廖長江議員反映。
地址:香港中區立法會道1號立法會綜合大樓703室
電話:2576-7121
傳真:2798-8802
電郵:legco.office.liao@gmail.com